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巧用文题生成精彩
杂志文章正文
巧用文题生成精彩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4        返回列表

江苏宝应县桃园小学(225800) 胡华杰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重要部分。透过它,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内容和实质,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文章的精髓所在。既然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和把握如此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从小小的课文题目人手进行阅读教学无疑是个好方法。面对课文题目,教者如果赋予新的思路,并合理引导,巧妙点拨,必能使“妙”生辉,生成精彩。

一、凭题激趣

导入新课时,教师如果从课题人手,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请看笔者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的一个片段:

教师板书“一株柳”。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柳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看到的柳有长长的枝条,一直垂到河里。

生:我看到的柳的叶子狭长狭长,而且绿绿的。

师:想到柳,你们想到了哪些诗句呢?

生:(激情诵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多美的柳树呀!(完成板书“青海高原一株柳”)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生: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是怎样的一株柳?

生:这株柳在青海高原上是怎样生长的?

生:为什么仅仅有一株柳?其余的柳呢?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好吗?

这篇课文我由文题导人,看似简单的设疑,使题目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学生兴趣盎然,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阅读兴趣很快被调动,接下来的深入文本,探究文本便水到渠成了。

二、借题生疑

从文题人手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自然“生疑”,带着疑问深入文本,培植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意识。

笔者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时,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充分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课题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人们究竟是在为谁送葬?为什么要为它送葬?2.为什么在“葬礼”前面加上“特殊的”?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形成了一种问题情境:究竟是在为谁“送葬”?为什么要为它“送葬”呢?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于是便迅速地进入探究,或读或画或记,或低头沉思或与他人交流……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丰富了感性思考和理性的探索。

三、依题触情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浓缩,是文章的精华,很多课题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在学生自主阅读、感受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由课题突破,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片断:

教师板书“中国”。

师:同学们,一看到这个词,你的头脑中立刻想到了什么?或浮现出了什么情景?

生:看到“中国”这个词,我立刻想到了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生:看到“中国”这个词,我想到了中国是东方的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师:是呀,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这个词,都会浮想联翩。此刻,你们心中涌动着怎样的情感呢?

生:我此刻涌动着激动的感情。

生:我此刻涌动着骄傲、自豪的感情。

师:把你们此刻的情感融入朗读中,请大家一起来读这个词。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教师将课题板书完整。)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爱你啊,中国》,请大家齐读课题。

开题时,教师调动了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做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由此巧妙地把学生引入文本,达到来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四、以题促写

从题目人手,不仅对阅读有帮助,对学生的写作同样不无裨益,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习作水平。请看笔者在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的一个片段:

师板书课题。

生读课题。

师:读过之后,你有什么发现?

生:课题上有引号。

师:不错,你关注了题目中的标点。(板书:关注标点)

生:老师,我还发现这是一个人说的话。

生:我发现它后面有感叹号,是一种命令的语气。

师:你在读题目的时候,也关注了标点,有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可以用说的话作为文章的题目。

师:很好,我们在拟题上又有新的方法了!

在此片段中,教师能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从各种角度谈自己的发现。在交流发现中,学生在审题及拟题方面都有所得,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习作水平。

俗话说“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抓住课文题目,潜心研读课文题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须重视课文题目的教学,仔细揣摩课题特点,充分发掘课题作用,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引导学生通过剖析课题,达到掌握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情感、积累表达方法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思维的发展,获得审美和情感的享受。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