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在探究中品味语言文字
杂志文章正文
在探究中品味语言文字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7        返回列表

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 天 志 英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二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咏华山》第二自然段。“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了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案例1:

师: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看看华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华山真高。

师:你真会读书。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华山的高呢?小朋友们再去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图画出相关的词句。

生:别的山在它的脚下,说明华山很高。

生:太阳和它离得很近,也看出华山很高。

生: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也看出华山很高。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太阳都靠着它,白云飘在山腰间,周围的山峰都在它的脚下,想象一下,华山是多么高哇!你能读出它的高吗?

第一位学生读这一自然段。

师:要是你能把它读得更高些,就好了,谁再来读?

第二位学生站起来提高音量,尤其重读了“真高”、“都在”、“那么近”和“朵朵白云”这些词语。

师:你把华山读得真高,真了不起,我们一起像他这样来读一读。

全班学生齐读这一自然段。

案例2: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来到华山脚下欣赏华山。(配乐欣赏一组华山的图片)

欣赏了华山的这一组图片,你想说些什么7

生:华山真高,都看不到山顶。

生:上华山的小路像一条线一样连接着山顶和山脚。

生:华山都要顶到天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把自己观察到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这种表达的方式非常好。华山的确很高,我们看看登上华山又看到了什么?请大家打开书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看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图上都有哪些景物?

生:这幅图上除了华山还有太阳、山、蓝天争白云。

师:说得很好,图上的景物你说得一个也不落6这些景物分别在华山的那个部位呢?老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在图上画出来。(师给每一组准备了一张只有华山的画,让学生将画补充完整)

生小组讨论将太阳、山、白云分别画在图画上。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寻找景物在画上的位置。

师:各小组将画贴到黑板上。请大家仔细读读这一段文字,再比较比较每一幅画,看看到底谁画的是对的?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太阳和山顶靠得很近的那一幅画得是对的。因为课文中说“太阳显得那么近”,说明华山和太阳一样高。

师:你是结合文中的句子来寻找太阳的位置。我来问问将太阳画在画的最顶端,离山很远的小组,你们为什么这么画?现在你认为应该怎么画?

生:平时画画的时候都将太阳画得很高很高,因为它离我们很远,而文中说“太阳显得那么近”说明华山非常高,应该让太阳和山顶差不多高。

师:同学们你们太会学习了,在大家的共同研究讨论中我们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因为华山和太阳差不多高。那么白云和山到底又和平常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朵朵白云应该画在山中间位置,因为华山太高了,平时高高在上的云朵也只顶到山腰。

生:远处的、近处的山都应该画在华山的脚下,华山比周围任何一座山峰都要高出很多很多。

师:同学们你们画的位置非常正确,这幅图上的景物之所以和我们平时所见的位置不一样,是因为华山太高了!此时,如果你置身于华山的山顶,(师在山顶简笔画画出一个小人)太阳就在你的身旁,脚下踩着朵朵白云,俯视山脚,远远近近都是座座山峰,你会怎样读这个句子呢?谁来读一读,边读边在眼前想象这样的画面。

教学反思:

《咏华山》是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由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对于山的高还是容易理解的,那么华山到底高到什么程度呢?这是课堂的难点。如何让学生能抓住文中的词语来理解华山的高是本自然段教学的重点。以上是两位老师在同课异构中的两个教学片断。在第一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们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到华山的高,然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华山到底高到什么程度?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生们处于浅阅读状态,对华山的高没有真切地感受,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只能‘‘无病呻吟”,无论怎么提高音量也读不出内心对华山高的感叹。在第二个案例中,非常可喜的是教师通过让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与探究中画出文字所描绘的画面,通过与记忆中的画面进行对比,在矛盾冲突中,在生生思维碰撞中感受到华山是多么高哇!这样的感受来得真实,体会得深刻,在此基础上的朗读是“我口表达我心”。

一、探究.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探索性为基础;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变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积极地探索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的创设矛盾冲突,学生在矛盾冲突中逐步领悟。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真正退出了权威的舞台,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便于学生形成自我独立见解

探究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生生合作的自主探究中,教师不会直接将终结结果告诉学生。更何况,语文学习是自我感悟的过程,别人的体验代替不了自己的感受。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遵循自己的思维方式感受,当自己的理解与别人的理解不一致时,此时学生头脑中就会产生矛盾冲突,在自己进一步深思探讨中便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这样的体验不会人云亦云,因为它是有思维根源的体会。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往往会独树一帜。

三、探究,使品味语言与生活相结合

探究的过程也是自我思维不断拨乱反正的过程。当面对矛盾冲突的时候,学生将文本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生活中求证,使狭隘的书本学习与生活相联系,这样品味语言、习得语言的方式真正实现了大语文学习观。

总之,探究性学习方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我们学生对语言文字品味得更有滋有睐,提高了学生品味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