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修得一支生花笔——做好低段写话向中段习作的过渡
杂志文章正文
修得一支生花笔——做好低段写话向中段习作的过渡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9        返回列表

张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要重在培养对写话的兴趣”,没有字数和段落的要求。因此,很多教师就称其为“写话”,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造句训练”,只要学生能写上两到三句话就行了。到了中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并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资料,初步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各项要求都相应提高了,很多学生刚开始时十分不适应,产生了对作文的畏惧心态。如果这时候教师没有做好衔接工作,那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这种“谈文色变”的心理障碍将会一直伴随着学生。但是,如果能在关键的过渡期,协助学生积极地达成低段写话目标,并逐渐灌输习作的观念,就能帮助他们真正地爱上习作。

因此,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能力,借鉴语文课程安排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口语交际,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且富有情趣地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我以单元为单位设立专题活动,习作训练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与需要,使其在这个过渡时期都能得到写作能力的提高。

以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的家乡”为例,向大家展示如何做好低段写话向中段习作的过渡。

一、采——众家之长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可见,古人把模仿范文作为最初学习作文作诗的方法,他们先作“依样画葫芦”的“葫芦文”,然后逐步地“师其神,不师其貌”,最终实现由模仿走向创造。古人作诗尚且如此,对于刚刚学写作文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更要这样,从模仿范文起步,以给他们一根有力支撑的拐杖,支持其不断向前探索。

现行教材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模仿。

1.选择词句式进行训练

就是利用生字组词、扩句,把部分生字、词语串起来说完整的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鼓励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

小学低年级教学主要以字、词积累为主。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这一教学特点,利用低年级学生逐渐丰富的词语,及时进行指导。例如,《日月潭》中“隐隐约约”和“清晰”这两个词,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图片理解其词义。接着进行造句的训练。在习作练习介绍西湖美景时,很多学生都用上了这两个词,如“雨中的西湖,好像披上了轻纱,远处的景物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仿佛童话中的仙境。”“夏天,西湖里满池的荷花和荷叶都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犹如一位穿着绿纱裙翩翩起舞的粉红少女。”

2.随文仿写

入选教材的课文大多数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都是值得学生模仿的范文。教师要很好地发挥其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作用,在教学中适时地让学生仿写课文。例如,在学习了《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后,我抓住时机,让学生把观察夜晚西湖所拍到的图片带到课堂上来,并简单介绍图片中的景物,然后模仿课文第二段的写作结构,写一篇名为《西湖亮起来了》的小练笔。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还有自己的创意,其中有一位学生写道:每当夜幕降临,秀美的西湖就亮起来了。整个西湖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焕然一新的断桥,湖水泛着点点银光,四周的树木郁郁葱葱;绚丽多彩的霓虹灯,把西湖装扮得金碧辉煌。寥寥几句,把西湖夜景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两种训练在实际操作中要有梯度,特别关注中下层次学生。一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指导学生先进行句式训练,让他们“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重在激发他们对习作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片段的仿写,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做得很好。

二、觅——习作之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的确,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利用春游、中队会、校运会等活动,适时进行现场指导,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活动后组织交流,扩大观察效果。但这样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无法与课文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于是,我尝试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鼓励学生结合语文单元教学的内容,在生活中收集资料,留心观察生活,争当“小小观察家”。首先把学生分成四个活动小组,让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同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一起观察生活,收集资料。在教学“我的家乡”这一单元时,我先引导学生学习单元提示,明白整个单元的主题;教学完《日月潭》后,鼓励学生利用假日来到西子湖畔拍摄照片,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对西湖美景的感受;教学完《葡萄沟》后,我又利用谈话课,请学生从家中带来家乡的特产,一起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写一篇观察日记。这样,学生慢慢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渐积累写作素材。

此外,结合这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课,指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日记和感受,大家一起选择,互相借鉴。在进行习作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获取的资料和课堂上仿写的相关片段进行整理,有条理地进行整合,随即便有了一篇篇小习作。

三、修——生花之笔

每个学生的写话水平各不相同,怎样才能使那些对习作觉得有困难的学生学会习作的技能,可以从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开始。

由于低段学生年龄小,语文能力和认识能力有限,对学生的修改能力要求不可过高。首先要尊重学生原本的写作想法,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更不能把习作改得“面目全非”,让学生失去写好作文的信心。应顺着文意加以鼓励。对此,我的做法是:学生完成作文后,先浏览一下,在具有代表性的作文中选一两段具有典型和示范性的习作,出示在电脑屏幕上,组织全班集体讨论,集思广益,集体修改。修改时,要求学生讲清每一部分怎样修改,或增补,或调换,或删去,并简要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当然,在每次修改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渗透“修改符号”这一概念。如在《家乡特产》的片段修改课上,有一位学生写的是他家乡的特产“香榧”,学生们在评价时指出这位同学基本写出了香榧的外形特点。我马上肯定学生评得对,能用欣赏、鼓励的心态去发现。但是大家也觉得这篇写话读起来就像一杯白开水,缺了些让人眼睛一亮的内容。我适时引导:“那么,我们平时在阅读课文时,哪些句子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学生回答是比喻句和含有成语的句子等。“那么,我们在这里该在什么地方用上比喻句呢?”学生回答:比如“香榧的外壳”,可以比喻成“坚硬的铠甲”;里面的果肉可以想象成是一个害羞的小黑人。经过大家的帮助,这位学生的这段写话就显得丰满多了,开始向习作靠拢。

把握以上要点,并实施相应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写词写话中慢慢将语言变得丰富、具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初步学会修改习作。于是,学生在不经意间发现“我已经会写作文了”,等到了中年级时就不会“谈文色变”了。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