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让课堂因对话而充满活力——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
杂志文章正文
让课堂因对话而充满活力——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4        返回列表

张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然而,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往往对内容感悟不够,体会肤浅,使对话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那么,如何使对话不流于形式,使沉寂的课堂因对话而充满生命活力呢?下面就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的“文本解读”是对话的源泉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潜心与文本进行对话,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教师只有被文本感动,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感动学生,才能使课堂“对话”有生命力。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备课不但要备‘文中之人’,更要挖掘‘文本背后’的人,将文本进行‘二度创作’。真正做到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个台灯,如此而已。在教学中,王老师问“这宫殿式的高大的房子,是谁曾经住过的地方”。学生说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王老师告诉学生,这是清朝的一个比皇帝还要厉害的摄政王载沣住的地方,让学生想象里面可能会有哪些陈设。学生说有非常珍贵的古董,有从西洋来的真皮沙发,还有价值连城的文房四宝等等。那么,当这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成了我们伟大总理的居所时,“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如此而已”。课上到此,王老师又深层挖掘“一位堂堂大国的总理,手中握着多大的权力,他的办公室应该有什么”。学生说应该有真皮沙发,应该有珍贵的字画,应该有很大的办公桌等等。但这里成了我们总理办公的地方后,室内陈设却是“极其简单”。学生通过两次的想象和对比,深深感悟到“极其简单”后面的“极其不简单”。有位学生说,这里的陈设是极其简单的,但一个总理的品质却是极其不简单的。这样的课堂对话不会苍白,不会单薄,更不会瘦弱,它是多元的、立体的,更是丰满的,这得益于王老师对文本的深度感悟。

二、学生的“潜心会文”是对话的生命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这是课堂产生真正对话的前提。学生只有熟读课文(包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切感悟,才能和同学、老师“对话”。

由此,我想到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上《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在教学中,孙老师几乎花了一节课的时间,采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读课文。如此“潜心会文”,学生才能感知文本、质疑文本,进而激发创新能力。在这过程中,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个性,读出了自己的结论,让阅读具有无穷的魅力,焕发出了个性光彩。

对比孙老师的教学艺术,我最近在教学比武时上的《大海的歌》一课,让我着实体会到了不足。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轻读了第二自然段后,问学生从文中读出了什么,学生都说读出了“吊车和海轮的多”。我让学生读出这个“多”,可是连续叫了几个人,都把句子读得“支离破碎”。我只好继续教学:“同学们,你们读出了‘多’,还读出了什么?”学生一片茫然……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粗读了一遍课文,没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根本就没有真正进入文本,而我却花那么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对话,失败是不言而喻的。

三、教师的“适当引导”是对话的提升

虽然文本的价值是在学生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但不是所有的经典作品都能让学生将之奉为经典,自觉自愿地沉入文本涵咏把玩。所以,教学时常会遭遇一大尴尬:学生难以深入作品内层,停留在表面,只满足于对情节的了解。此外,长期定性化、概念式的空泛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固化,常会产生蜻蜒点水般的假阅读和鹦鹉学舌般的假鉴赏,无法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反观自我、提升自我,达到审美愉悦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作出反应,参与并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扩展补充、校正原有的认知积累,进行合理的推断、想象、鉴赏,完成作品的意义建构。 如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在课的结尾,她是这样教学的:

师:在这两堂课上,我们通过品悟文字的韵味,尝到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同学们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我相信,同学们今天回去后,肯定会跟家里人说今天的学习体会。也许大家也会跟老师看电视剧一样,边抹着眼泪,边说“这电视剧太感人了”。那么,他们家这件事,跟我们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面对生命,珍惜生命。我们这些健康人更要好好儿活。

师:为自己喝彩吧!(掌声)我们到这一家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走了一趟,不仅读出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还读出了自己的思考。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课件出示:读出韵味——读出思考)

师:因此,亲爱的同学们,文章结尾的这句话(课件: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个“俩”应该变成——

生:我们!

师:连起来读这句话,(生读“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生:就是说,面对自己的母亲,要好好儿活……

因为窦老师的引领,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维活跃,说得精彩,读得精彩。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