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小学语文回归文本的有效拓展
杂志文章正文
小学语文回归文本的有效拓展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5        返回列表

钱小芳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是相等的。“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常会根据教材进行拓展。但是怎样的拓展才是有效的拓展呢?有效的拓展应该是回归文本的拓展。

一、拓展文本广度,感受文本魅力

文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并非唯一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够在扎实地引领学生学习文本的同时,又巧妙地从文本例子出发,拓展文本的广度,就能使学生对文本的主旨有更深入的理解。

1.在需蓄势处拓展

拓展链接的是文本隐藏的资源。在文本需要蓄势之处进行拓展,就能建立起学生和资源间的链接,使文本隐藏的资源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他们真正读懂文本。

如在教学《七律长征》时,教师考虑到红军长征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所以课伊始,就向学生们出示了长征的背景材料:“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他们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教师充满深情地介绍,同时配以地图的展示,让学生初步体会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样的拓展,给学生提供了理解文章的支撑点,为学生的思维顺利走进文本,走向深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在需释疑处拓展

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的理解存在落差时,巧妙的拓展就能活化学生对文本的思维,增强对文本的感悟,使学生更加深入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问银河》时,对于“斜拉桥”一词通过多种方式的有效拓展,有情有趣、水到渠成地解决了难点。“想看看斜拉桥长什么样吗?”精美的图片让孩子一目了然;“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斜拉桥在哪吗?”中国江苏的苏通大桥赫然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它的长度有“1088米”,教师适时的补充,让孩子们惊呼起来,心中的自豪感在惊呼中油然而生。在学生有“疑”处拓展,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拓展文本深度,深入文本解读

“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文章审美价值的体现。在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拓展文本的深度,丰富文本的内涵,就能使文字蕴涵的信息奔涌而来。

1.在需深化处拓展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灰,对击始发灵光。”拓展是文本内容的有力映射和佐证,是对原有文本的再度深挖。拓展是虚,回归是真,通过有效的拓展,能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文本蕴含的内容。

如《大江保卫战》一文,教师在激发学生体会战士的形象时,拓展了这些材料:官兵们肩扛的沉重沙包,足有70多公斤,一个士兵一天肩扛的总重量达20吨,而这些铮铮铁骨,却只是一些18、19岁的年轻战士啊……这些在激情处拓展的材料,让学生们体会到在1998年,我们铭记的不仅仅是十万火急的险情,更要铭记的是在百年不遇的险情中,是我们的子弟兵冲在了最前面,呵护我们的家园,血肉之躯铸成的钢铁长城才是千里长江上最牢固的“堤”。整个拓展过程,学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们怀着对解放军战士的崇敬、佩服、赞美,吟诵着,品评着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这样的资料带领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了人物的精神内核。

2.在需升华处拓展

根据文本主题的需要适时地拓展资源,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使理解更有深度,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真正把文本蕴含的内容转换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

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教师拓展了这样的材料:文王被拘禁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当司马迁想到这些人时,他会怎样做?这样的拓展,丰厚了文本,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加大了信息量,使他们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心灵。

三、拓展文本效度,加深文本感悟

要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教师就要尽量放大文本的效度,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本进行对比、沟通,这样学生才能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

1.在需激趣处拓展

在进行文本拓展时,我们不妨效仿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对文本三分点透,留七分空间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想象的空间和表达的愿望。

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教师根据诗结尾的省略号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小伙伴都来了,它们都藏在这长长的省略号里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学生非常善于想象,有的说:“蝴蝶来了,在荷叶上跳舞。”有的说:“小朋友来了,在荷叶下躲猫猫。”……通过拓展,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思维、想象空间,学生的阅读兴趣已被激起,对学习文本的价值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在需积累处拓展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离不开积累。而立足于文本的积累性拓展,能不露痕迹地把学生带进文本走个来回,在形成语言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如在教学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时,教师相机拓展了其他古诗,在教学“误入藕花深处时”一句时,教师问:这样的藕花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这样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到了叶圣陶的散文《荷花》:“有的还是花骨朵儿,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这样的“拓”,把所拓的内容和《如梦令》的学习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优美的圆。这个“圆”的起点是李清照的《如梦令》,终点仍回到李清照的《如梦令》。

总之,回归文本的有效拓展,能使课堂如一泓活泼泼的水汩汩流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因拓展而生成更多的精彩!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