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
杂志文章正文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3        返回列表

韦武平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处于游离状态:有的变成自读课文,任由学生自己阅读;有的变成精读课文的“压缩版”,什么都想抓;有的甚至精雕细琢,使之成为精读课,严重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工夫便只做得一半。”可见,略读课文并不是精读课文的附属,而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对此,我认为如下教学策略可以尝试:

一、善用导读,指导教学

人教版略读课文在编排上的独特之处,就是在每一篇略读课文前面都有一段优美流畅的导语。它把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联系起来,常常是概括精读课文的内容,引出略读课文,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起到迁移的作用。课前导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1.用好导语,激发阅读兴趣

略读课文的导语安排在课题出现之前,形式各有不同:有的用一两句美丽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如《火烧云》的导语为“江潮、峡谷、榕树、鸟儿……这些美好的景物像一幅幅图画,使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视线转向空中,去欣赏那美丽的晚霞”,以两句简洁的话语引出火烧云,令人遐想无限,禁不住去阅读。有的高度概括前面的精读课文,以问题的形式带出略读课文,如《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导语为“读了《观潮》,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下面这篇课文写的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它又将给我们展现怎样的画面呢”,在质疑中让学生主动阅读。有的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阅读,如《父亲的菜园》的导语是“像聋哑青年那样去做事,很多事情都能成功。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读读下面这个发生在父亲身上的故事……”。无论导语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用好导语,都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期待。

2用活导语,指导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用书指出,“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发表阅读感受”。由此可见,导语不仅激发兴趣,还提示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如《永生的眼睛》的课文导语有这样几句话:“……默读下面这篇课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么做的。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段导语提示了学生学习课文的任务一初读了解课文内容,再交流各自的体会。另外,导语还提示了学习的方法,如默读、有感情朗读,找出句子,联系上下文,和同学讨论等等。根据导语,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流程:默读粗知大意——体会重点词句——交流点拨。如此,在课堂上,学生以导语为依托,在对全文重点、难点的突破中进行朗读积累和语言文字训练。教师把握导语,思考其中的阅读任务的内在联系和指向,就会使略读课文教学变得简约而轻松。

二、多读自悟,粗知大意

略读,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粗略地、非精细地读。在信息高速变换的社会,很多时候都需要读得快一点,粗一些。《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不同年段的目标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要简明,教学过程要简约。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设计几个层次的“读”:一读,扫清字词障碍;二读,把握文章大意;三读,体会语言、表达上最有心得之处。如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时,我设定的其中一条教学目标为“阅读作品梗概,了解大意”。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梗概部分,边读边想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起因、经过、结果几方面来说故事的大概内容;接着默读课文3-8自然段,想想是什么让鲁滨孙能够在荒岛上活下来,划出有关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点滴感受;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体会人物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此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加强其整体把握的能力,把课文内容读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大胆放手,真正让学生自读自悟,正如林语堂说的“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别人却替你晒不来”。

三、略中求精,训练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略读如果只任学生自己去着手,而不给他们一点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只是‘粗略’的阅读,甚至于是‘忽略’的阅读,而在实际上,他们也就‘粗略’甚至于‘忽略’地阅读,就此了事。这是非常要不得的,积久养成不良习惯,就终身不能从阅读方面得到多大的实益。”因此,略读课文在内容上省略,可以“不求甚解”,但在阅读技能培养上更强调方法的迁移运用,也就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但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很有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筛选,在略中求精,抓住文章的重点之处,细细品味,才能做到一课一得。如《父亲的菜园》这一课,“体会理解‘父亲的菜园’来之不易和它的象征意义”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教材都是讲述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在单元学习提示中指出“让我们阅读本组课文,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而《父亲的菜园》一课的导语也提示“如果有兴趣,可以把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抄下来”。基于以上考虑,我设计了一个主体问题为“从父亲的言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想想从这些词句里感受到了什么,再抓住触动心弦的句子读,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或联系上下文,或抓关键词,或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像文中的父亲那样保持自信,以坚强的毅力去面对生活中的任何困难、任何问题,用微笑面对任何事情,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菜园”。

四、延伸课外,拓展阅读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向来都是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略读是为了应用,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该延伸到课外,进行拓展阅读,扩大教学的宽度。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青年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时说:“有效地穿插拓展的阅读比较少见。应当在读好课文的前提下,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一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教材中有很多略读课文都是名家名著的节选,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原著或补充一些资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搭建从课内精读到课外自读的桥梁。如《鲁滨孙漂流记》一课,出示原文中描写鲁滨孙在孤岛上倍受煎熬的两段独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心的孤独。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或著作。有的略读课文还用“小泡泡”的形式推荐阅读,如《卡罗纳》一课,课前提示“下面的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体现了另一种关爱之情”;课后又用“小泡泡”的形式出示“课文写得真感人。我要把《爱的教育》这本书找来读一读”,再用“资料袋”的形式介绍《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内容提要。教材三次出现《爱的教育》,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引导师生通过一课篇文去阅读整本书,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增加阅读量。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