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之我见
杂志文章正文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3        返回列表

刘叶蓉

语感,即语言的感受能力。它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一、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要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语感,就应先从朗读人手。“读”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古人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促进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具体的方法有:

1.加强朗读示范。教师带着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月亮湾》时,教师在轻快、喜悦的感情基调上,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入月亮湾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如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这样,文童的思路、作者的感情、优美的意境便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诵读。如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庐山的云雾》中的这句话:“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第一次朗读时,学生读得很平淡,于是我微笑着说:“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如果你们现在就在庐山山顶,四周都是云雾,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一下子领悟了,在第二次读的时候,他们将“飘飘欲仙”拉长声轻声地读,读出了庐山云雾的神奇。

二、在揣摩、品味语言中培养语感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一定的会意能力。

1.依据语境,体味意蕴。语言离开了语言环境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以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例,我在带领学生初读课文后,是这样启发、引导学生人情入境的。(1)结合诗中的词语,说说这首诗表现的季节和地点。(2)在诗人描绘的画面中,有哪些景物?说说他们的色彩。用自己的话把动态的景物描绘一下。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人情入境,浮想联翩,眼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学生感受到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悦心情。这样,把语感培养寓于训练之中,使学生在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中,得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思想情操的陶冶。

2.调动生活经验,品味语言。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和情感。夏中义教授也说:“在我看来,学文学的好第一就是人生体验,第二才是文学体验。”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三、在应用语言的训练中培养语感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只有确切地掌握了语言的含义,色彩情味以及用法之后,才能正确地使用语言,因此应用语言的训练是一种培养语感的综合训练。

1.扩展教材内容,增强语感。如《真情的回报》中这些老订户会怎样向新订户推荐“我”呢?(同桌合作表演推荐的过程)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

2.迁移表达,丰富语感。迁移表达就是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我在教学《东方明珠》一课以后,安排了写景作文,让学生把最近到公园或郊外游玩观察到的魅力景色按顺序写下来。让学生凭借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只有重视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并施之科学有效的语言训练方法,才能使语文有声有色,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