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从儿童文化视角构建语文课堂
杂志文章正文
从儿童文化视角构建语文课堂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8        返回列表

赵景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人应该“按自己的本性去生存”。孩子的本性是向往快乐。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儿童文化”的视角去关注和审视语文课堂,在一个儿童接纳的、和谐的、支持性的、开放性的空间里发展儿童的语言,语文课焉能不生机勃勃、充满快乐?

一、用儿童的眼睛读文本

尊重儿童文化,就要从儿童角度出发,生态地创设适合儿童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儿童语言,促进生命发展的阳光跃进课堂。

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学一些文质兼美、情韵雅致的课文时,教师往往会深深沉浸于其中,或陶醉于优美的文字,或赞叹作者精巧的构思、奇特的遐想,于是想方设法地带领学生进入教师心目中的理想境界。但学生似乎并不领情,无动于衷,淡而无味。我认为原因在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而儿童的世界自有他们独特的规则,他们看到的、想到的与我们不尽相同。如果无视这种规则,怎能抓住学生的心?

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第一回合:洪教头使出个“把火烧天”式,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式。第二回合:洪教头将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第三回合:林冲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洪教头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扑”地倒在地上。在我们对林冲的宽容豁达、大智大勇赞叹不已时,学生更感兴趣的可能是故事情节,他们更想演一演,过一把演员瘾。如果只考虑教师的设计,一味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读课文、析人物,学生哪里会理会?因此,解读文本,不仅要做文本的知音,更要用儿童的眼睛读文本。

二、用儿童的鼻子嗅话题

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儿童之间相互认可的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和相互认可的游戏规则。儿童的话题充满自由、想象和创造,且具有感性、激情、易变性,我们需要用儿童的鼻子灵敏地嗅出。

有一段时间,班上学生迷上了《淘气包马小跳》,下课看,回家看,有几个学生上课时也不忘偷偷地瞄上几眼,甚至边看边咯咯咯地笑个不停。于是,我干脆以风靡全班的人物——马小跳为话题,进行探讨交流。

首先,《马小跳》是学生自己从书店里挑来的,没有人逼迫,没有任何压力,他们是全身心放松地阅读。其次,马小跳是本真的、纯粹的孩子,他有缺点、不完美,不是学习的榜样,可以轻轻松松没有压力地喜欢他。再次,所选的话题来源于学生喜欢的熟知的书籍,在聊天中,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最后,教师心中没有“底牌”,学生的回答不需要猜测教师的“标准答案”,也不需要教师最后“一锤定音”。

在此话题讨论中,学生们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说得愉快,谈得自如。他们骄傲地帮马小跳宣布:“他玩起来很有经验,什么样的鬼点子都想得出来。”他们一脸羡慕地说:“马小跳还有一个贪玩老爸马天笑呢!他人很善良,很有趣的。”他们又会振振有词地说:“他有99个缺点,但也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诚实。”学生在阅读中看到了自己,在“聊天”中产生了共鸣,这样的学习有趣、有意义。

三、用儿童的耳朵听声音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语文课堂应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孩子放飞自我,大胆表达自我。

儿童有思想,有自己的哲学智慧,它们可能是些零碎的、简单的、幼稚的观念和看法,但这些思想却构成了他们未来发展的现实基础,他们就是在自己的思想中生活和发展,在自己的思想中与教育者沟通。教师要在参与和体验中倾听,不是对儿童声音被动地听,而是主动地听,这种主动性在倾听与精神生命的发展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通过倾听,发现儿童的欲望和情感背后的某种思想和观念的萌芽,并尽量认可它们的价值和意义。

如在《秦兵马俑》一课的学习中,有的学生认为,秦始皇太会享受了,生前享乐,死后还这么讲究排场,再宏伟的建筑也只为一个死人而存在,不知道当初的建造者过的是何种奢华的生活。这是来自儿童的声音、真实的声音。课堂不能只是迷惑于轻薄的歌颂、糊涂的感动,对前人文明敬仰的单向态度也确实令人忧虑。除了敬仰,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清醒,有自己的见解,更不必匍匐于它们的脚下。也许这些认识是肤浅的,然而比之单向的敬仰,学生的内心能够生长出更丰富的精神。

每一位语文教师,理应从儿童文化视角构建快乐课堂,做童年生态的自觉守护者。语文课堂应该是温馨的伊甸园、自主学习的生态园,因师生平等、人格尊重而温馨,因精神自由充实而快乐,因智慧的传递与裂变而幸福。这样的课堂,始终以儿童精神的发展为指归,师生在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中享受自由,在智慧的教学中心满意足,在心智的成长中共同守护儿童的文化视角!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