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亦真亦幻亦主亦客
杂志文章正文
亦真亦幻亦主亦客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1        返回列表

刘红银

接领导任务,要去听一位低年级教师执教的《小动物过冬》。说实话,我对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不大感兴趣,主要的原因是觉得在这一学段夸张的气息太浓了点,特别是在公开教学的时候,老师那少儿主持式的体态、语调、表情,用我们成人的眼光看是滑稽的、幼稚的、可笑的。 所以,在这节课一开始我就尽量地不去看老师,也不去听老师讲的什么、讲得如何。当我全神贯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时候,突然发现孩子们学习的初始状态是那么有趣,那么可爱!孩子们一边大声地读着书,一边毫无顾忌地摇舞着娇小的身体,似乎在他们的体内永远蕴藏着使不完的活力和朝气,又似乎短小质朴的语言之中有音乐的精灵存在。他们用最古老的肢体舞蹈应和着音乐,用天真无邪的语言(纯粹的“言为心声”,绝无粉饰的成分)和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对话,传递着对生命的关怀和呵护。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周在梦中幻化为一只自由自在的蝴蝶,醒来不知是自己化作蝴蝶还是蝴蝶化作了自己。我想此时的孩子定然没有课堂的意识,一定是把自己变成小燕子、小蜜蜂或者小青蛙了吧。这不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所缺失和追求的境界吗?

看着这动人的情景,我被深深地打动和感染。到底还没有失去成人的思维和理性,伴随的一个问题在脑中挥之不去:这种读书状态可能是最能体现语文的自然本性的,为什么到了中高年级,舞蹈的、音乐式的读书行为不见了呢?

首先,我以为低年级的语文学习是没有自觉觉醒的“主体”的。这条理由可能有许多人反对,但是在这一时期,确实是只有学生主体的参与,而没有主体的意识,或者说主体意识很淡薄,处于低级的、“蒙昧”的状态。小孩子在初学说话时,最难的就是理解“我”、“你”、“他”三个人称指代,而这三个人称指代的诞生,才意味着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确立,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道德关系和价值关系的确立。因为有了“我”、“你”、“他”,才有了人类社会化的组织秩序,同时也催生了名利之心的争斗,正因为在低年级的语文活动中主体的缺失和淡薄,才让我们看到和听到真正的、自然的语文课。就因为在初学语文时“我”、“你”、“他”是一回事,所以在课堂上就有了几十只小燕子,几十只小蜜蜂,几十只小青蛙。他们挥动双臂,那是小燕子、小蜜蜂的飞翔和舞蹈;鼓起腮帮,腆着肚皮,那是吃饱了准备冬眠的小青蛙;蜷缩起了身体,那是冬眠的蛇;小手从别的小朋友头上捏起一绺头发,那就是小蜜蜂采了蜂蜜……到底是庄周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佛语有云:“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这样的课堂很难说是真正的、理性的语文课,但是又有谁能说这不是真正的语文活动呢?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呀!

这种学习主体的缺失,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交融互存状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文本与生活之间的界线也是模糊的,它们往往被同化为一个“混沌”的儿童世界——游戏之中。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唐代诗人李白在《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洞房花烛本是人生大事,岂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那样草率,单纯?所以大人们总是笑小孩子的幼稚。其实是大人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一切游戏的活动都是真实的。一小截竹竿在此时此境之中,它就是马,换做别的物件如板凳或是扫把,板凳和扫把也就成了他迎娶新娘的坐骑,孩子就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人的生活行为,试探着进入一个陌生的、充满未知和诱惑力的人类社会。

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催生了许多新鲜的教育理念,比如说要实现文本视界与生活视界的融合。大概是专家疏于对这一理念的阐述,或者是解释者的消化不到位、不彻底,在实际的教学中就产生了许多的行为偏差。其中就有如执教老师在课堂上花一定的时间要孩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春暖花开”的意思,展开想象说说“春暖花开”是怎样的一幅动人情景。这一做法流行开来是因为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创作。可这实在是舍本逐末,白白地让学生的情感世界游离于文本世界之外,学生的感悟与体验也是虚、假、空的,成了机械的感悟与体验,倒不如直接出示穿暖花开的图片或者多媒体画面,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体验。

真的很期待更多的语文课能出现孩子们天真无邪、手舞足蹈的场景,让我们在亦真亦幻、亦主亦客中感受到孩子们的质朴与纯真。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