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风景这边“读”好——小学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
杂志文章正文
风景这边“读”好——小学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4        返回列表

曹为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研究表明,读书可以调动读者的五官,刺激人的神经,增强注意力,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在课内外留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树立“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观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有效提高学生的读书水平,丰厚语文积淀。

一、范读引领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儿童喜欢听故事、评书、音乐,有时还乐于“学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同样也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和欲望,他们在倾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可见泛读的重要性。另外,请朗读水平高一些的学生范读,或者听课文录音,生生互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增强范读的效果,在教学中还可以创设一些情境,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美图美画、倾听配乐、自主配动作表演等朗读课文,让他们在兴致盎然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参与,自我体验,使课堂成为具体形象的阅读实践训练场。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如在《大江保卫战》一课的教学中,我先播放人民解放军参加抗洪抢险战斗的视频课件,在歌曲《为了谁》的优美旋律中,教师范读,随后让学生自由试读;在指导段落朗读中,提议学生做适当动作表达战士们战天斗地、无所畏惧的精神。这样,学生听读——试读——会读——爱读,徜徉在读书的快乐中。

二、熟读成诵

《语文课程标准》分别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朗读要求。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也分别对不同课文提出了不同的“读”的要求,如(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讲讲这个故事、背诵课文等。要达到这些教学目标,多读、熟读、诵读原文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首先要在读得正确、连贯上下工夫。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准生字词,还要能速辨标点符号,合理进行词语组合,读出句段,形成语流,把文字符号“复制”转换为现实言语。同样感人的文章,不同的学生读,有的读得破词断句,错误百出,平淡无味;有的却读得或让人聚精凝神或令人潸然泪下,这是读者进入了情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这种朗读能力,来源于读者深厚的阅读功底。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品味出文字里的情感。小学生记忆力强,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虽然不能要求学生把所有的美文都背下来,但是让学生多读、熟读甚至背诵,学生便积累了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从而不断充实语言库存,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更能联系自身阅历体悟人生真谛,从而终身受益。

三、自读自悟

“文章不是无情物”,如何透过作品的文字体味其中的意味和情味,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增加学生阅读体验的机会,引导他们自读自悟,通过学生埋头读书,静心思想,切己体悟,激情表达,实现学生、作品、编者、作者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时空共振。

1.比较读,悟用词的精妙。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面意思也不难理解,但是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中的一段话:“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可要求学生将“扯”换成“撕、取、剪、解”等进行比较。为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可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见仁见智,大多数学生认同用“扯”好,体现了黄晓文战士“速度快、用力猛”的动作特点和“奋不顾身、心系灾情”的情感特点。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

2.想象读,悟语句的意境。语感的产生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因而,要获得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从而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读到《大江保卫战》中“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飘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这段话时,教师可结合相关视频资料、故事解读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感人场景。

3.品味读,悟文章的情感。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作者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情思,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训练品味读,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体味联系起来,多问几个“为什么”,理清课文的情感脉络,不但读出来,还要读进去,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作者起伏的情感。如读《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文中彭德怀为什么决定杀自己立过功的坐骑?他爱自己的大黑骡子吗?他为什么对给他端来大黑骡子肉汤的警卫员发火?……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这样读中设疑、思疑、解疑,以读为主线,再辅之以听、说、写,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使自己的认知不断深化,情感逐步升华。

4.美读,享读书的快乐。好的文本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动听的音乐、一道亮丽的风景,学生本能爱美、亲近美,通过自身的审美需要美美地将它演绎出来,可以读得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可以读得“小脸通红,两眼放光”,可以读得有声有色,旁若无人。美文与美读成功对接,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水乳交融,学生如坐春风,似饮甘霖,从而度过“美哉!快哉!”的幸福时光。学生一旦读出了滋味,读出了快乐,读书便成了自身内在的需求,丰富的语言信息滋养着学生的语感智慧,语文学习之花便次第绽放。

四、博览有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书目,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那么,如何通过读书实践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呢?

(1)师生共读:利用读书课与学生共读书或交流读书收获。

(2)佳作推荐:每周向学生推荐一篇好文章,或读给同学听,或展示在读书廊,或粘贴在博客空间中互相交流。

(3)好书轮读:学生之间定期交换图书进行阅读,实现有限图书资源无限共享。

(4)读书笔记:把所读过的书在笔记中有所记录,记下学到的语文知识,感受到的人文思想。

(5)举行各种读书活动: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赛诗会、演讲比赛、手抄报展览等活动。

(6)广泛的语文实践:演课本剧,收集广告语、对联,新闻轶事播报,收看“感动中国”颁奖仪式等活动,是广义的读书,无疑能增加学生语言积累,激发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

读好书是读者与纷杂社会的一种情感交流,是读者对语言文字魅力的一种领悟,是读者内心情感的一次净化。优秀的书籍记录了前人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既是人类群体才智的结晶,也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展现。书读得越多,积累越丰富,越能将别人的语言精华融进自己的思维。很难想象一个语言积累丰富,写作水平出色的学生,不是一个语文素养扎实的学生。高尔基少年时寻找一切书籍来读,这些书开启了他心灵的大门,铸就了他伟岸的人生。他的名言:“爱书吧,它会给你力量!”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座右铭。作为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打造“书香童年”,让学生童年生活一路书香,读出语文的精彩,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无限风光。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