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聚焦教学文眼整合有效教学
杂志文章正文
聚焦教学文眼整合有效教学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4        返回列表

江苏建湖县森达实验学校(224700) 夏芳

对于人来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对于文章来说,“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主旨的窗户”。那么对于教学来说,通过那一双双“教学文眼”,可以让教师的教学生活更简洁更有效。如何才能找准教学文眼呢?我的方法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有些课文的教学文眼是显性的,就在文章的明显之处,如《爱之链》,教学文眼就在题目之中;《安塞腰鼓》的教学文眼就在课文开头的第一句“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中。当然,有些教学文眼却是隐性的,如《草原》的教学文眼是“景美、情深”或“难舍”,它隐藏在文章的精髓之中,隐藏在作者的情感之中,需要读者既读文字又读作者,更要能让文字在自己的心里活起来,这样才能和作者想到一块,和主人公乐(忧)在一处

捕捉教学文眼的过程,就是教师潜心读文的过程。在反反复复地阅读文本中,教师不仅可以捕准教学文眼,从而更好地整合教学,而且可以不断地增强自己品读文章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与学生一道走进文本,感受学生所想、所悟。

一、利用教学文眼感悟并学习文章的言语形式

通过教学文眼来整合教学,不仅能使阅读教学有着整体性,显现出课堂的高效,更能引导学生在感悟“文意”的同时,领悟“文言”,做到“言意兼得”,“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如徐州市小学语文优秀教师赛课中的《妈妈的手》一文,教学文眼是“妈妈的手是美的”。在爸爸眼里妈妈的手是外在之美,而在“我”眼里,却是勤劳之美、给予之美、奉献之美作者为了说明妈妈的手是美的,在写作时运用了多处对比的表现手法,开始时的妈妈的手在爸爸印象里和在“我”眼里形成鲜明的对比;妈妈自己不舍得花钱,接济穷人却很大方;对自己很苛刻,对“我”和爸爸却很大方,以此来体现妈妈的手的美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看到这一点,还要让学生思考一下,这样对比的作用是什么。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学生一定会对对比这一手法有深刻的认识。光有认识还不够,还应该让学生运用这一手法来描写或赞美一个人或一处美景,这样既能进一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也让学生存写的方面大有收获,当然这样的教学安排也紧紧扣住了教学的“原点”。而有的教师在没有指出文童写作特色的前提下,却直接让学生来赞美一下自己的妈妈,这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也就是没能紧扣教学的生发点。因为这样的安排,学生即使不学习这篇课文也照样能写出来。

二、利用教学文眼揣摩作者的写作构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为了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必须指向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也就是说,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怎么写”的形式,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写”的目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水平。特级教师薛法根曾指出:“旨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不能只重内容而轻视甚至忽略形式。写什么是知识的教学,而怎么写则是发展学生语言素养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既要关注“写什么”,又要关注“怎么写”。俗话说,“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和“为什么耍这么写”对于大多人来说却是个“秘密”。而这种形式的教学,却能让大多数学生都看到了甚至看懂了这个“秘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看”一“悟”的过程,也是一次很有意义的读写结合的尝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再是只言片语的零碎的知识技能或方法态度价值观,学生在这个支点上生长起来的是一个良好的言与义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既有人文性,又有工具性,更具语文性二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草原》教学片段实录:

师:老舍先生草原之行回来之后,心中涌现出许多感慨。他很想把自己的见闻、感慨用文字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他们草原之行的快乐 可是草原之行的见闻太多了,该从中选取哪些有代表性的见闻呢?你能结合你的阅读收获,试着把作者的写作提纲列出来吗?

(组织学生交流)

师: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可能也列了这样一个提纲只是老师想问一下大家:提纲里的各条内容,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所用的笔墨是不是一样的呢?

生:不是的,有的地方写得多,有些地方写得少,有的地方只是一笔带过比如课文最后的赛马、摔跤等活动只是点到为止,而对迎接和招待场面写得比较详细和具体。

师:这就叫详略得当 结合提示,大家再把刚才列好的提纲进一步完善(在提纲相应内容上标出“详”和“略”)。

(组织学生交流)

语言拓展创生:

你有过参观游玩的经历吗?如果有,你还能想起那次愉快的旅行吗?静下心来想一想,再列一个简要的提纲如果没有过这样的经历,那就请你在双休日让父母带着你到我们当地的烈士陵园、艾山九龙沟、土山天帝庙或是港上银杏博览园去实地游玩一下回来后根据你的感受列一个写作提纲。

教学思考:

借助“何忍别”一词链起文本的两个方面,即草原美景和蒙汉情深。整个细读创生过程,始终没有离开“何忍别”这一主旨,从而使整节课思路清晰。在交流中,借助文本语言慢慢沉入到草原如诗如画的美景,沉入到蒙汉两族人民浓浓的深情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何忍别”一词,只是我和学生打开文本的一种凭借和方式,让学生围绕这个平台去读书、去思考、去交流,从粗感蒙咙的“何忍别”到细细地品味文本语言,让这种蒙咙的感觉慢慢变得丰满、鲜活随后的揣摩作者心思——编写提纲,又让学生从文本的情感、内容到形式走了一遭。最终,让学生明白了文本写的是什么,是围绕什么写的,又是怎么来写的:在触摸作者细腻丰富的情感的同时,言语的表达方式、材料的撷取都有了一个崭新的体验、随后的言语拓展创生活动,让学生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长久坚持,必定让学生在言语实践过程中体悟到言语表达和言语组织形式的微妙,从而切实提升语文素养。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