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尝试探究教学发展独特个性
杂志文章正文
尝试探究教学发展独特个性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4        返回列表

江苏淮安市楚州区博里镇中心小学(223225) 史玉霞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先天生理和后天环境(包括教育)作用下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还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所谓探究性阅读,本人认为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获取信息,形成独特的感悟、体验、智能和情感,并能灵活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阅读文本,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文本阅读专题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发展自己个性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探究性阅读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探索历程,它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个性不同、潜能不同、体验不同的学生,促使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通过探究性阅读来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阅读能力,使自己的个性获得发展。那么,如何在探究性阅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独特个性

探究必须先形成问题情境。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激励者,应该在引导学生质疑、求疑的基础上,组织、帮助学生澄清问题情境。通常,探究性阅读从学生的“问”开始,是一种问题质疑式学习。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应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社会生活来创设,这种情境必须是一种开放性的、富有新意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驱动下自主地阅读,实现语文的再创造。

如一位教师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教师先播放两段录像:一是黄河源头清流潺潺,水草丰美,一个个青翠的湖泊镶嵌在绿草地中;二是黄河的中下游,浊浪翻滚,不断从黄土高坡倾泻而下,两岸土地荒芜,黄土裸露。面对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真实情境,教师问:“看到这些,你们想问些什么?”于是学生展开了积极的思维活动,争先恐后地提出一系列问题,如“黄河水是怎么由清澈变得又黄又浑的?它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以后会怎么样?”等问题。正由于教师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围绕主题提出了各种各样具有个性的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个性化问题,教师因势利导激励学生去探究,在这提问、探究、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

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不同的文体,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创设探究的情境,如教学《郑成功》《嫦娥奔月》等历史、神话故事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像说书人那样说一段精彩的故事;教学《吊灯和鲨鱼》《蝙蝠和雷达》等知识性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扮演科学家,在角色体验中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像科学家那样深入浅出地讲解科学知识;对那些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则可以模拟电视节目中正方、反方辩论的场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如何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正、反各方辩论的话题和辩词进行争辩。在这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中,抓住课题质疑、自由阅读、寻疑释疑等是最常见的方法,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二、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平等对话,发展学生个性

1.让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探究性阅读,是一种“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参与性的自主学习,它使学生能真正成为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学中,当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时,学习活动愈是自主,那么探究的过程也就愈能反映学生的个性,也就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教师必须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在提出、筛选、确定问题后,教师应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独立地思考、感悟,尽量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尽量让学生自我总结、归纳,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创造性发现的乐园,从而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实践性,使学生个性发展获得最佳的效果。

如在教学《鼎湖山听泉》时,我先让学生据题质疑:鼎湖山在哪里?为什么说是“听泉”而不是“看泉”?这泉有什么特别之处?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这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提出了很多学习方式,有的说阅读课本,有的说查阅课外资料,有的说上网、看影视等。而在阅读课本的方法上,学生又提出可以采用边读边想边画、抓重点段(第4自然段)品读、图文组合、配以音乐、欣赏性读等。个人能理解、感悟的内容,就采取个人自主阅读的方式;如果凭个人阅读还不能充分地理解、感悟的,那么,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可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反复思考,提炼他人的精华,增补自己的独特感悟。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时采用合作探究,进行思维碰撞,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想法,使学生的思维获得个性化发展。

2.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的独立感悟,让学生在课堂中平等对话,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说明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物形象会有不同的感受。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语文课正是学生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感悟。探究性阅读是学生独立探究课文的学习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感悟,必然会各不相同,带有浓重的个性化的倾向。每个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即使是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即使是同一课文内容,都会有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情境,对同一内容的感悟也会出现差异性。这种在研读的过程中产生的独立性感悟,是正常的、合理的、可喜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这些感悟,并大大加以鼓励、激赏,因为它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这些声音,处于平等的地位,让这些学生在平等中对话、交流、碰撞,允许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争辩,允许学生自由表达,甚至允许学生出错。由于不同的学生对课文有不同的理解和喜好,教师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研读、去感悟,选择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交流的方式。

三、拓展延伸,利用课外资源进行阅读探究,发展学生个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学习树立大语文观,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因此,我认为课文教完后,应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一个更大的问题走出课堂,进一步查找资料,调查访问,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满足不同的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个性需要。如在教学完《黄鹤楼送别》后,可让学生去收集、交流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去研读、体会、交流;教学完《新型玻璃》后,我引导学生开了个“新型玻璃”信息发布会,让学生分别扮演导购员和采购员,进行了自主实践与交流;教学完《三亚落日》后,我又让学生编写导游词,扮演导游向游人介绍三亚落日的美景;在学习完《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课题研究,引导学生选择环保小课题去查找资料、访问专家、考察研究,撰写了环保小论文、建议书,将阅读探究活动社会化、生活化、时代化。在这些综合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更为自由的、充分的发展。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