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品老课文,出新意境——人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教学建议
杂志文章正文
品老课文,出新意境——人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教学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5        返回列表

浙江临海市哲商现代实验小学(317000)娄亚玲

新教材对每位教师而言都是陌生的,可是第五、第六单元的课文却让我们倍感亲切。第五单元《乌鸦喝水》《司马光》《称象》都是老课文,如何老课新教,让学生品一杯清新的茶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具体课例分析

尝试一:感悟实践,诱发积极探索。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托于这些例子,但又不可以局限于这些例子,更多的是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能够超越文本阅读。

课例1:《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如何以点带面,促进学生感悟、探究呢?

1.抓“到处”,在想象中理解。引导学生猜想乌鸦到处找水喝可能飞到了哪些地方,启发学生自主想象,体会乌鸦急于找水喝的急切心情。

2.抓“瓶子”,在观察中思辨。拿出三个不同的瓶子(一个装半瓶水,瓶口小;一个装满水,瓶口也小;另一个装半瓶水,但瓶口大),让学生读读课文,想一想哪一个瓶子才和乌鸦找到的一样。这样,学生读文的兴趣就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会细心地去文本中找寻答案。这就是一种探究意识的培养。

3.抓“方法”,在实践中感悟。“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是学生尤为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中,通过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情境,紧抓对“一个一个”“渐渐”的理解,引导学生观察瓶中水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多方交流,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4.抓“喝水”,在生活中探索。启发学生想象:要是小乌鸦身边没有石子,那该怎么办?学生们想到了找一根吸管、翻倒瓶子等好办法。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上网或看书多收集一些有关乌鸦的资料,丰富知识积累。

课例2:不要再让司马光砸缸了!

《司马光》又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记得以前,每教完《司马光》后,我总会在拓展延伸的环节问学生:“你还能想出其他更好的方法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可每次在班上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的脸上便会被沮丧之情笼罩着。究其原因很简单:学生们年纪小,思维比较单一,提出的方法还不够成熟,跟司马光“砸缸”比,还是逊色多了,他们能不沮丧吗?

再教学《司马光》一文时,我大胆作了新的尝试,不再引导学生在这方面展开想象,而是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来体会司马光的沉着镇定、多谋善断。整堂课,我只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体会出来的?”有的学生说:“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他能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办法。”这样就引出了第五段的学习。“如果你就是司马光,请你来砸那口缸,谁来演一演?”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举起”“使劲”“几下子”等关键词。也有的学生说:“司马光特别能干,有人掉进缸里,别人都慌了,他却没有慌。”我就让他读读有关的段落,从对比中感受司马光的沉着镇定。学生的独特感受有很多,只要他们敢于表达,有理有据,我都给予肯定。在学文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想对司马光说什么?假如你是其他在场的小朋友,你又会说什么?你自己又有什么话想对司马光说呢?”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学生们都畅所欲言,一朵朵智慧的火花绽放异彩。真没想到不让“小司马光”继续“砸缸”后,反而涌现出更多机智勇敢的“小司马光”!

尝试二:自主探究,问题激活课堂。

一直以来,学生都处在一种等待教师提问的状态,一旦教师没提问,结果会是怎样呢?他们自己还能提出问题吗?教学《称象》时,我就尝试把提问题的权利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可以真的提出问题,提出真正的问题,让他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课文学习。

1.引导提问,大胆质疑。在教学《称象》这一文的前一天,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问题纸,并郑重地告诉学生,要求在预习时将产生的问题填写在纸上。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曹操到底是什么人物?曹操旁边的官员真有这么笨吗?秤到底是什么东西?曹冲到底是怎么称象的?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吗?

2.筛选问题,自主探究。针对学生的问题,我的做法是分组让学生在组内筛选整理大家的问题,先试着在组内讨论并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再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类,最后大家着重聚焦四个主问题:(1)为什么曹操听了官员的话会直摇头?(2)秤到底是什么东西?(3)曹冲到底是怎么称象的?(4)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针对第四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展开深入讨论,并加以适当点拨:“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吗?”学生说造一杆很大的秤,或者直接用大吊车来称。有学生马上提出异议,他说大吊车是现代工具,我们应该回到古代去想办法。学生通过仔细思考,又想出了许多新办法,如有的认为搬石头太费力气了,还不如改成装猪、山羊等动物,把猪、羊赶上去就行了。有学生提出改进,认为用人来代替石头,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学生的智慧、潜力真是无穷无尽,他们敢于超越古人,勇于创新,而这些都是教学目标不能预设到的。课堂上教师更应该多关注生成的东西,让智慧火花悄然绽放。

二、教后反思

教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但绝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开发课外资源,努力引导学生亲近社会,在生活中学语文、悟语文、用语文。

拓展训练并非让学生钻牛角尖,走死胡同,这样只会浇灭学生创造的火花,而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展示个性。

教师要勇于跳出编者和自己陈旧的思维定式,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并根据自身对教材的独特见解,灵活处理、运用教材。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