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语文课也该“瘦瘦身”
杂志文章正文
语文课也该“瘦瘦身”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5        返回列表

江苏邳州市实验小学(221300)唐岭

笔者曾看过一则报道:有一年端午节市场上惊现“天价粽子”,1000元只能买6只;有些网站上销售的粽子礼盒,价格更是高达3398元。这与曾经的“天价月饼”一样,粽子与月饼充其量只是配角和点缀,让它们成为“天价”的,是那些随之搭售的其他高档礼品。从本质上说,天价商品是背离市场规律的,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不良反应。因此,有文章呼吁有关部门需要进行严格监管,积极作为,实现粽子“瘦身”。

这不免让我联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笔者也听过不少语文公开课教学,这些课大都呈现出容量饱满、环节繁缛、媒体频现、课堂延时等共同特点,有的语文课竟成了表面热热闹闹的材料展示课、成果汇报课、才艺表演课。凡此种种,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语文课是否也该“瘦瘦身”了?笔者认为要实现语文课的“瘦身”,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以下几种意识:

一、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航标”。有了它,教师的教才有方向,学生的学才有动力。围绕目标,教师才能充分开发利用文本资源,恰当处理教材,凸显教学重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高效;否则教学就会信马由缰、漫无目的,陷入盲目与无序状态,收效甚微。新课标将教学目标细化和分解为三个维度,即“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在全面把握本学科的总体目标及各个年段目标要求的基础上,预设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薛法根老师执教《三打白骨精》一课,分三个教学板块进行:1.学习生字词;2.复述课文;3.分析人物性格。教学目标简约明了,定位精准适当,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品质、道德情感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和发展,打造了清简而灵动、精致而厚实的高效语文课堂的教学范例。

二、文本意识

新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层层筛选、精心编排的,它是学生学习规范语言的范例。因此,教师首先要科学地解读文本,要在吃透《纲要》和课标精神的前提下,根据年段目标要求,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找准学生学习的切入点、知识与能力的衔接点、训练点。其次要适度开发、利用文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科书内容进行灵活处理,积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教学切不可游离于教材之外,或用其他材料取而代之,这样本末倒置,会造成文本资源的无端浪费。于永正老师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无论是“读来信”,还是“写回信”,他都紧紧围绕教材进行.教学主线清晰,训练扎实。“读来信”,于老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感悟文本蕴含—一“给”,永远比“拿”愉快,进而体会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写回信”时,于老师又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以高尔基“儿子”的身份给“爸爸”写一封家书,教师积极开发文本资源,学生“情动而辞发”。这样的写,不是走过场,而是对父爱的积极回应,是学生由内而外表达的需要,这无疑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这样读写无痕对接,浑然一体,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得以有效提升,情感得以熏陶,人格和谐发展,教学真正达到了“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艺术境界。

三、读本意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有效对话的过程。读是感悟的基础,是对话的前提。学生只有读得有滋有味、声情并茂,对文本的感悟才可能深入,与文本的对话才会有效。实践证明,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大法”,也是阅读教学获得成功的“法宝”。于永正老师说,语文课就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他在课堂上不仅指导学生读好书,而且还多次现身示范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朗读,给上课的学生及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永久难忘的印象,至今犹在耳畔回响。反观现在的新课堂.讨论、表演、联系生活等手段越来越多了,如此表面的热闹、散乱的活跃,无情挤占了学生课堂上读书感悟、背诵积累的有限的、宝贵的时间,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因此,只有在“读”上下工夫,而不是在“皮相”上耗费精力,这样语文课的语文味儿才会越来越纯正,越来越浓郁。

四、生本意识

陶行知先生倡导教育要“六大解放”,于永正老师提出要“蹲下来看孩子”,窦桂梅老师主张小学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这些理念无不在启发我们: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赞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热爱学生。课堂上,教师发自内心的爱是一双无形的、温暖有力的大手,可以托起学生的自信,发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只有学生意识到自己被尊重、被爱护时,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个性才能健康发展。以生为本,意味着课堂上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绪可以自由驰骋,学生的体验可以真情挥洒,学生的人格可以和谐发展;以生为本,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自主生成,自主发展;以生为本,解放学生,体现了教学的真实与真情,教学有效与高效的目标也才能真正达成。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这五点要求归根结底就是要做到一个“实”字。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忍痛舍弃语文课华美、沉重的“外套”,在“实”字上下苦功,在“瘦身”上出重拳,还语文课的“庐山真面目”,不懈追求语文课堂真实、本色和完美的境界,使语文课成为新课程改革百花园中一枝最夺目的奇葩,一抹最靓丽的风景。

(责编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