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阅读教学的教与学
杂志文章正文
阅读教学的教与学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7        返回列表

探求的兴趣,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发表看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小羊趁着狼得意地扑过来时,转身一闪,大笨狼就掉进河里了。”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小羊被逼退到悬崖边,灵机一动,等狼扑过来,一闪,凶恶的狼便掉进了万丈深渊。”……在学生纯真的脑海里,小羊是聪明的、勇敢的,它不再充当让人可怜的角色。这样的提问经过拓展延伸,不仅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创造性思考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途径二:变“肢解分析”为“整体把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们所执教的教材都以分组的形式把一些课文编排在一起,是为了考虑让学生能整体把握这些课文的特点,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这次活动中,有的教师虽然摆脱了“尸体解剖”的束缚,却把同组课文进行了“肢解分析”,没有考虑教材这样设计的意图。那么,怎样正确实施“整体把握”的教学策略呢?

课例:《小桥流水人家》(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8课)

这篇课文是第二组教材第三篇课文,这一组教材编排的课文是围绕思乡这个主题的,前三课:一课是《古诗词三首》,一首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首是张籍的《秋思》,一首是纳兰性德《长相思》;一课是《梅花魂》;一课是《桂花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整体考虑教材的连续性。《小桥流水人家》语言清新、流畅,能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和生活,与《古诗词三首》《梅花魂》《桂花雨》表现出的情感,形成的反差非常强烈,诗与文都很美,但美的韵味不同。教学时,教师要联系本单元学习过的课文,抓住这些相同与不同之处,让学生体会。这样的课文,要给学生自己朗读、默读的时间,让他们自己走进文本,去想象意境,去享受作品的语言美。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一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你有什么感觉?

生1:我想到了有小溪,有小桥,有人家居住的地方。

生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生3:我想,应该是个美丽的地方,像画一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思乡的感情表达方式很多,我们刚刚领悟了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无奈,感受了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忧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令人向往的家乡——

生(齐读):“小桥流水人家”。

师:今天,我们再来品味小桥流水人家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吧!

师:读一读,想一想,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实现初步的阅读体验,然后进入交流。

途径三: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

笔者在这里再次强调这个话题,是基于发生在这次学校组织的“说讲评”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部分教师仍然霸占着课堂,其中有位教师甚至整整讲了一节课,根本没有放手让学生享受真正的阅读乐趣,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身上。像这样的阅读教学,哪里谈得上课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有这样一个例子:

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孩子们正在热烈地讨论着小鸟和青蛙的说法谁的对。

一个孩子说:“我觉得青蛙太笨了,天应该是无边无际的,怎么会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另一个孩子说:“我也认为小鸟的说法是对的,我们看到的天也是无边无际的呀!”

孩子们的说法正中下怀,老师很高兴。正当老师准备说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番讲解时,一个孩子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只青蛙也没错呀,它从小就生活在井底,从来也没离开过井底,它看到的天一直只有井口那么大,所以它才会说那样的话。这不能怪它,要怪应该怪妈妈把它生在井底。”

这个孩子并没有顺着老师和同学们的思路走,而是根据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青蛙的处境进行了不一样的解读。

知识改变命运,阅读升华人生,“读得好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我想,教师只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避免让旧观念牵着鼻子走,才能真正融入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当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读书的乐园,教师和家长都成为快乐的“伴读郎”时,学生就能在书海中劈波斩浪,享受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养成一生阅读的好习惯,为人生的成长夯实根基。

(责编张亚莎)山西长治市长治县故县学校(047105)原杨兵

这学期,在学校组织的一年一度的说讲评活动中,笔者发现有一些教师仍然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讲课、评课还是老调子,中旧观念的病毒很深,离真正的课改精神还有很大的差距。对此,笔者心甚担忧。的确,长期的应试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影响着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师们常常按照“教参”提供的“唯一答案”解读课文,并设计相关的问题,学生顺着老师预设的问题理解课文。针对这个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改如潮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旧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途径来尝试。

途径一:变“教师代言教参”为“学生个性体验”

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理解,是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课堂。由于小学生知识的积累还不够丰富,认知能力还不够深刻,所以他们对文本内涵的理解避免不了会出现浅解、误解,甚至曲解。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解读时,可采用先放后引,先存异后求同的教学策略,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对话,使学生自主建构文本的内涵。

例如《狼和小羊》这篇课文结尾有这样一句话,“狼说完就扑向小羊”。老师往往会习惯性的提出这样的问题:“结果怎样?”而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司空见惯,根本不用去动脑思考,答案便脱口而出。这样的提问既没有深度,又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但如果教师这样设计问题,如:“小羊就情愿让凶恶的狼吃掉自己吗?”这样的问题,既能活跃学生思维,又能激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