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与插图牵手语文课堂——例谈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杂志文章正文
与插图牵手语文课堂——例谈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2        返回列表

浙江绍兴县平水镇中心小学(312050) 于慧萍

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课文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直观、最简便的直观“教具”和“学具”。课文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深化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载体,是展示学生独特感受的重要平台,也是陶冶学生心灵情趣的良好素材。因此,语文课堂需要重视插图,学生需要牵手插图,本文是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教学片断剖析为载体,对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中插图使用的现状、插图利用的情况进行的探索和思考。

把脉:调查课堂教学插图使用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教材在版面设计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了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同时也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许多课文被编者独具匠心地配上了插图。可这些内容丰富的插图被我们的语文老师所重视了吗?充分利用了吗?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进了老师的课堂,开展了一个关于插图利用情况的小调研,可调研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归纳起来,主要发现了几个症状:

症状一:课本插图——被课堂遗忘的学习资源

在各类公开课教学观察中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精美的课件图片,娓娓动听地讲解着,而课本中的插图被冷冷地搁在一边。教师对课本插图关注度的降低,减少了学生与语文教材接触的机会,课本插图被教师遗忘了,被学生遗忘了,被课堂遗忘了。在公开课的潜移默化下,一些常态课中课本插图也渐渐“沉默”了。

笔者对16位语文教师,40节语文课的插图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仅有25%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插图进行认真“阅读”,而其中仅有IO%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插图阅读”进行了方法指导。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最终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不重视教材的“第二语言”——课本插图。文本插图,成了被课堂遗忘的学习资源。

症状二:读图能力——不得不说的痛

学生的“插图阅读”能力到底如何呢?笔者曾对本校四年级上册的一次看图作文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题目: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想一想她们可能是谁,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再把想到的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如四年级有7个班级,教师在其中4个班级进行了写作前“插图阅读”的指导,这4个班的学生的看图写作基本都能联系本单元的主题,通过想象小姑娘的言行,写出了她勤劳、淳朴、爱老、助老的美好品性。她和苗族老奶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是邻里之间尊老爱老、和睦相处的典范。另外3个班级的学生则自己阅读插图,结果看图作文五花八门,好多学生没有抓住图片中的“服饰”点明这是一位苗族的老奶奶,有的学生只写观察到的静态内容,而通过“阅读插图”想象发生过的事情进行写作的人寥寥无几。可见,学生阅读插图的能力不容乐观。

症状三:插图指导——遭遇隔靴搔痒的尴尬

这些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或表达课文中心,或揭示课文重点,或描绘人物形象,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课本插图的形象性、生动性、联系性等特点,决定了“插图阅读”不同于其他的阅读,不能只重画面,而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需要认真细致,需要与课文内容结合,需要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参与,更需要教师规范的“阅读”指导。

在笔者所观察到的仅有几次插图阅读中发现,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看”上,由此带来的是学生蜻蜒点水式的“插图阅读”,浮光掠影、草草而过,读不出要点,读不出插图中所蕴藏的精髓,没有独到的体会及创新见解。插图的阅读指导,陷入了一种隔靴搔痒的尴尬境地。

处方:构建语文教学中插图利用的路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面对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只要赋予其新的思路,并合理利用,它完全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应如何打破“沉默”,利用课文插图,为课堂教学添一份色彩,增一份新意?我们“摸索着前行”。

一、胸藏万壑凭吞吐——树立“备图”意识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与课文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所以,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把“备图”纳入其中,树立“备图”意识。

首先,教师自己要读好图,读懂图。插图是绘画者把握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以熟知为前提,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运用适当的个人风格和表现技巧,形象地再现原著的精神内涵的再创造;编辑在组织和选择这些插图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要读懂文本作者、绘图作者和编辑的意图,并睁大自己鉴赏的眼睛,悟出插图的丰富底蕴,读出自己对插图的理解和感受。

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在图文之间铺路搭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要让学生学会看图则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寻求图文的最佳结合点,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教师还要充分挖掘蕴涵在课文插图中的知识信息,思考如何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品评鉴赏,透过插图画面探究和吸收更多的隐含的信息,思考如何利用插图来设计练习,发挥插图的最功效。

二、春色满堂关不住——发挥插图作用

针对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的特点,新教材配备了大量的彩色插图,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以图引新,抓住学生的视野,将其带人生气勃勃的文本学习中。

1.观察入手,整体感知。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观察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学时要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使学生通过有效地观察整体感知课文。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引导有序地观察插图,使学生整体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师:自读课文,结合插图从远到近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插图上远远望去到处都是绿色,再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一句,我体会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十分可爱。 师:再近些—— 生:图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他们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渐渐地越来越近了,他们真是非常热情好客啊!

师:再近些——

生:近处他们一个个争着和客人握手,一张张笑脸让人感觉很亲切,“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生:我还从图上看到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她们端着一碗碗热腾腾的奶茶,我好像自己也来到了那儿,闻到了奶香味!

师:是呀,这是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由图及文,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可以更快地体会老舍爷爷那精彩的描述,也可以更快地提升课堂的学习品质。

2.图文合一,突破难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 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插图的阅读往往可以把握课文的重点、攻克课文的难点,在欣赏中感受和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内涵。

如笔者在教学《赵州桥》时,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赵州桥,并写出赵州桥的外形特点,特别是大拱和四个小拱的位置关系;再让学生看课文的表述,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两肩”与“两边”“上面”的不同之处以及“各”字的含义,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望湖楼醉书》时结合插图,学生提出了“诗人到底是在船上还是在楼上?”的疑问,我引导学生观察这图表现的诗人是在下雨时还是下雨后的位置?让学生体味诗人写这首诗的方位、时间都是不同的,整首诗里让我们看到下雨的景致是那么的美。图文合一,探索争辩,重点、难点也在观察插图学文中展开了。

3.评图纠图,自主探究

学生欣赏插图的过程也就是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审视这些插图,作出自己的评价。而给插图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如笔者在上《荷花》这篇课文时,展示了不同形态的荷花图,先自己示范,再让学生给图取名或配以诗文。此时,学生兴致极高,根据不同荷花的特点,分别取名“亭亭玉立”“一枝独秀”“翩翩起舞”“小荷才露尖尖角”“害羞女孩”“形影不离”,等等。给图命名,用文字来诠释图,从中也体现着审美主体对画的主观感受。这一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些插图会出现不忠实原文的情况,教师可让学生边阅读课文,边通过自己的理解评议插图,从中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笔者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学生就插图争论,有没有花生米这个问题时,就出现了这样值得回味的一幕:

生:这也不对了,图上只有一杯绿茶呀?

师:同学们,难道作者写这篇课文,真的是只写这“一夜的工作”吗?

(学生思考片刻,突然醒悟)

生:课文中最后一句写“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这插图画的意思是总理每一个晚上都这样认真批阅文件的。

生:总理每天都这样,插图画的是他每一夜的工作情景。

师:同学们,总理每个晚上都这样工作,他是多么——辛苦!

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达到水乳交融的时候,他们就会去找插图的茬,对插图提出修改意见。从“识谬”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是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目标的。

4.添枝加叶,乐于写作

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六册《放风筝》一课,笔者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中的人物、场景,并且细致捕捉人物的动作之后,锻炼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图画的内容。在学生看、学的基础上,可以把它写成一段“哥哥和我放风筝”的小片段。“现学现用”,效果更佳。当然,这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并非通过简单几次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在教师锲而不舍的培养和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教师从一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和说话的能力。从简单的一两句话,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等;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之达到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

笔者所在学校的一年级学生有一个口头作文记录本,教师在教材中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插图,比如在学习拼音,“z、c、s”之后有一幅“擦窗户、拖地、做贺卡”的家庭生活插图,教师就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插图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添枝加叶”,回家后孩子说家长记。说与写是一体的,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其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样,利用插图练习表达、写作,将写作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总之,语文插图不是一种摆设或点缀,“配置插图可使教科书具有跃出的生命,不仅成为教师当教、学生当学之书,且复为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书。”借一双慧眼吧,与插图牵手语文课堂,让学生在亲近插图中拥有一个语文学习的心向;与插图牵手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拓宽视野中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与插图牵手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创新思维时拥有一个想象的头脑。

(责编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