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行云流水,源自对课堂语言的锤炼
杂志文章正文
行云流水,源自对课堂语言的锤炼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6        返回列表

江苏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215600) 唐燕

每次听到好课,都会有这种感觉:课如行云流水,或点拨,或评价,总能一言中的,妙语连珠,没有半句废话。可有的课却总有生硬、不舒服之感,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评价语简单重复……差别在哪?究其原因,课堂语言艺术起到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但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仍存在诸多问题:有的教师语言毫无条理,没有逻辑性,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有的教师唯恐学生不懂,将教学内容不断重复,学生越听越糊涂……为优化和锤炼课堂教学语言,通过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我认为课堂上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我们的课堂也能如行云流水一般,具有艺术的魅力。

一、真诚的课堂评价,恰当地运用评价语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课堂上真诚的评价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性语言的运用,恰当运用评价语。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在不伤害其自尊心和进取心的前提下,教师要指出学生的错误,并鼓励其改正错误,不断进步;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客观性的表扬,并鼓励其总结经验,在以后的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保证真诚的课堂评价,在教学前,教师应对课堂评价语进行充分的、恰当的准备。

充分的准备评价语是指一个问题抛出来后,学生答对了怎么评价、答错了怎么应对、答得不到位如何指导、答得很精彩如何表扬,这些都需要预先设置好。

恰当的准备评价语是指评价语要与课文搭调。真情流露的文章,应是真情应对;美丽景色的文章,评价语也应有景有情;活泼生动的童话,也是以生活、有趣的语句呈现;诗词类的文章也应富含诗意。如果课文是一首曲的话,那评价、过渡语也应是曲中的一个音符。

例如,在《花瓣飘香》一课中,一名老师让学生填入恰当地提示语,并针对学生答案设计了如下评价语:

(伤心地)说——一份伤心,看出了小女孩的懂事。

(担心地)说——小女孩忧心忡忡。

(难过地)说——病在妈妈身上,却痛在小女孩的心里。

学生答错一用心再读读小女孩的话,你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答得精彩——你真的已经走进了小女孩的内心,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提取所准备的评价语。这样,教师的每句话语都与课堂相融合,课堂就不会有随意、罗唆的语句出现。教师的评价语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是真诚而亲切的,这样学生就会如坐春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不断提高。相反,那种虚情假意、表里不一,没有真情的评价语,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教学语言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课堂教学主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要掌握这些知识,教师语言的规范和严谨科学性必须要注意。哕唆重复的教学语言没有简洁性,模糊不清的教学语言没有准确性,信口开河的教学语言没有严谨性。因此,课堂言语要言简意赅,抓住重点,简明扼要,严谨简约。例如,向学生提出自读的要求、阅读的要求,不宜过多,一到两个要求为宜。少则得,多则祸。要求一多,学生难以一下子明白。如果一定要超过三个要求,就得投影出示了。再如,在向学生讲要求时,一定要加重语气,语速缓慢,一字一句,讲到学生心里去。如整堂课就一个语速、一个语调,那一堂课就是一首催眠曲了。

三、巧设机关,语言训练不露痕

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犹如指路明灯,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记得多年前看过于永正老师的《英英学古诗》的课堂实录,深受启发。

于老师想让学生反复地复述课文,他设计了一个情境:学生扮演英英,自己扮演奶奶,和学生一起表演,在表演中引导学生把古诗的内容和意思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说了出来,这样既理解了诗意,又得到了语言的锻炼。

生:奶奶,我回来了。

师:英英回来了。今天学了什么,来和奶奶说一说。

生:我们学了一首古诗——《静夜思》。

师:怎么背的呀?

(学生背古诗)

师:这首诗是谁写的呀?

生:唐代的李白。

师:什么意思呀?

(学生讲解意思)

师:英英啊,奶奶的耳朵有点听不清,你再说一遍。

(另一个学生再次讲解意思)

这种形式的复述,学生怎会不喜欢呢?如果课上需要反复复述的话,教师就可以变换角色,变成妈妈、爸爸,再表演,学生依旧兴致盎然。这样融人情境中的语言复述训练比传统的师生问答式的教学设计要有效得多。

例如,苏教版《但愿人长久》中理解重点词语“手足情深”的教学片段。

一位老师为引导学生理解“手足情深”,让学生情动于衷而言发于外,读出词语中所包含的兄弟之情,准备了如下几个步骤。

1.理解词语意思。

能想象一下:他们怎样形影不离?(学生说:可能吃饭在一起,睡觉在一起。教师提示:苏轼踏青,苏辙也……;苏轼游玩,苏辙也……)像身体和影子一样,一刻也从不分开,这就是形影不离。

2.出示苏轼曾写给苏辙的诗词题目。

读诗题,深情地述说:子由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他们曾在一起踏青,一起去蚕市……长大分离后,苏轼初到杭州便想到子由,看到月亮也会想到子由……同学们,你想说什么?

3.老师只是搜集了一部分,现存的表现他俩诗词达200多首。

4.老师还有一个小故事:当苏轼遭受迫害时,弟弟知道消息后,就派出快马通知哥哥,这是泄密的死罪;他还马上向神宗皇帝上书,请求削去官职为哥哥赎罪。他俩从小就立志以身许国,可此时,弟弟却甘愿放弃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5.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浓浓的手足之情!

此时,情到深处,意已明了!读,就更入味了。

这样的指导与训练,与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把这个词再读美一些”、“请读出感情来”等话语要好了不知多少倍。“润物细无声”,这才是指导教学的最高境界。

四、巧妙化解难点,只需换一种提问方式

一问到底是课堂教学最忌讳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得不问的问题要加以浓缩,对可问可不问的问题,就要坚决舍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课堂重点,以教材为依据,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合理地把握课堂进度,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读着这段话,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可改成:孩子们,来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文中的“我”是怎样评价她的?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可改成:“我”是怎样评价这个小女孩的?课文中就有一句话写出来了。

如果有的问题必须要提,而且是几个连问,那就要改变一下抛出问题的方式。

例,一位老师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有一连串的问题要提问学生。那怎么办?这位老师进行了如下处理:

师:读得非常好,犹如身在其中。你仿佛就是那位乘客了。乘客,我能采访你吗?

(教师抛出一连串的问题)

这样,设置情境抛出问题,自然且有情趣。

好课如诗,学生就能真情流露,语言训练不露痕迹。这样的课堂,学生身在其中,是一种享受;教师身在其中,是一种快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用心锤炼课堂教学语言,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用充满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曲,让学生陶醉其中,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