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语文课堂新风景
杂志文章正文
“+、-、×、÷”,语文课堂新风景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8        返回列表

福建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363000) 陈淑华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一路都是风景,看过、听过、做过、想过,你会发现,这儿风景独好,因为我们都是风景中的人。

——题记

一、“+”——加强了自主感悟,一树盛开万种花

英国作家阿尔道斯·赫胥黎曾指出,“宇宙中只有一个角落是你一定能够改善的,那就是你自己。”人改善自己最主要的途径是学习,儿童的学习也不例外,需要自主感悟。

“自主”和“感悟”是语文新课标中闪亮登场的两个关键词。在教学中,教师们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意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感悟语言,就应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感悟,借助比较联想进行自主感悟,或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课文内涵。是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超越文本,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拓展出新的思维空间,从而绽放“一树盛开万种花”的美丽课堂风景。

二、“-”——摈弃了繁琐分析,删繁就简三秋树

“+万个为什么”式的语文教学方法把原本蕴涵着美的文本材料瓦解得支离破碎,不仅美感荡然无存,课堂也成为一潭死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摈弃繁琐的讲解分析。“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些束缚学生思维的桎梏被彻底清除。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的局面。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更多的应是唤醒、引领,而不是灌输、强迫。

课堂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主投入到课文中去感受、体验、思考,从而达到感悟课文的内容、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的目的,让“删繁就简三秋树”的课堂风景真正呈现。

三、“×”——倍增了课程资源,千朵万朵压枝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语文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

1.链接课外资源,拓宽视野。如教学《草船借箭》后,学生对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已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时教师适时引导:“你们还想知道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吗?比如空城计、赤壁之战……”随后,引导学生读三国原著、讲三国故事、评三国人物,激发兴趣,拓宽视野。

2.链接学科资源,优化学法。学习杜甫的《绝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吟春、颂春,“音乐能手”选择唱歌,“语言能手”选择配乐朗诵……学生们自主参与.个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开发。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相链接,学生学得轻松、有趣,理解得更加透彻,感悟得更加深刻。

3.链接网络资源,激发情感。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课前让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收集关于桂林山水的资料。上课之初播放相关的风景短片,将学生带入课文营造的情境之中。优美的音乐、动人的解说,再加上神奇迷人的桂林风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链接生活资源,拉近距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当学完《海滨小城》后,可顺势而导:作者的家乡那么美,我们的家乡呢?学生纷纷谈论起家乡的美景。教学环节自然流畅,呈现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动态课堂。在多向的交流中,来自同伴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也被同伴的观点所唤醒和激活,从而生成各自新的认识。学生相互启发,灵动的思维火花得以迸发。

是的,增强语文学科向外辐射的张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教师如果善于开发课程资源,就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出现杜甫笔下的“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绚烂景象。

四、“÷”——消除了情感隔阂,两种颜色一般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以新理念为指导,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教学《狐假虎威》一文时,学生在朗读、复述课文后仍然余兴未尽,争着想要扮演狐狸和老虎,排演课本剧。教师可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狐狸和老虎,再请几个学生扮演小动物,而教师和其他的学生则当起“编剧”“导演”。为了能表演得更精彩,师生都十分投入地品读课文,边读边体味。于是,在表演中,学生不断提建议、献良策,教师也帮忙出谋划策,此时的课堂成了全班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小演员们听了同学们的建议,又看了同学们的示范表演,演得更精彩了。更为可贵的是,大家不再是消极地等、靠、听、记,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听、说、读、思、议、演,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追求进步与发展的可喜场面。

在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的“众议院”。教师以护犊般的情怀来评价与激励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在师生之间这种轻松、友好的对话模式影响下,学生之间也能够真诚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互相补充。心灵的距离拉近了,情感的隔阂消除了,“两种颜色一般香”的美妙境界让师生共同沐浴在暖暖的阳光中。

“+、一、×、÷”,语文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