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初探
杂志文章正文
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初探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6        返回列表

江苏如东县掘港小学(226400) 高松花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多形式“读”,培养语感

读是培养语感的首要途径。读的方法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自读。朗读是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的协调结合,通过语音的轻重、语调的升降、语速的快慢,传递朗读者的情绪和情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朗读在学生语言习得、语义理解、情感陶冶中的巨大作用。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文本的意境得以体现,同时,学生的思考、情意、观点也得以酣畅淋漓地表达。

其实,朗读是一种表情朗读。学生的读书感受加深了,会不由自主地进入情境,抒发自己的情感。是喜、是悲、是忧、是愁都由学生的神情、肢体、心理等方面体现出来了。这是触动孩子内心的深层次朗读。儿童阅读不能与成人等同,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还处于一种朦胧状态,但他们很易被感染。只有以语言为介、情感为媒,在浓浓诵读中,才能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感悟、自己领会、自己运用。

二是泛读。所谓泛读也就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就是这个道理。课外阅读可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补充。作为家长和老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孩子多方面的阅读兴趣。单一的阅读兴趣也许可以让孩子在某一方面非常优秀,但是这有违于孩子知识习得、能力培养的自然规律。小学阶段是获得广泛知识的黄金时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多层次读,培养语感

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浅层面的、形象的。他们在理解文本时,都会不自觉地联系生活经验,加上揣摩、感知。如果孩子们具备丰富的体验,就更容易理解文本、深入文本。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引领孩子联系生活,逐层引导,教给学生朗读方法,触发体验,加深理解,培养语感。

教学苏教版《东方明珠》一文时,笔者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到东方明珠的美丽。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东方明珠是什么样子,然后提问:课文把这座塔比成什么?

生:巨人。

师:什么样的人才叫“巨人”?

生:(做动作)很高很大的人叫“巨人”。

师:东方明珠为什么像一个巨人呢?

生:因为书上说它“头顶蓝天、脚踩大地”。

师:这个“人”站于天地之间,他真高大呀,多么像一个巨人呀!谁能把它的高大读出来的?

(一个学生读)

师: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还可以吧。

师:他读得怎么样?你们有没有听出“高大”的感觉?

生:没有!

师:想想应该注意哪些词语就能把它的“高大”给读出来。自己再试试看!(学生自由练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把“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读得声音很大,感觉高了一点。

师:你也来读一遍!(学生读)

师:你们觉得哪个的朗读更显得东方明珠的高?

(学生观点不同,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并指导朗读)

通过逐步地引导与指点,学生的朗读能力与语感逐渐得到培养。在以后的课文学习中,学生慢慢地学会抓住关键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三、多比较读,培养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体会语句表达的准确性是培养孩子语感的重要方面。反观学生的阅读实践、反思课堂教学的实效,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词句的表达看似简单,却影响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在品读思考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提高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

例如,《颐和园》一课,作者写长廊,写出五彩的画面以及两旁的花草树木;写万寿山,讲了佛香阁的高耸和形状、讲宫殿的颜色和气势;写昆明湖,讲了小岛、柳树、石桥等,让读者体会公园的景色,由衷地去赞叹它的美丽。于是,我拿一些学生的写景作文和课文作比较,说:我们的作文常常这样写:“这里的景色太美了。”“这个地方真是太好看了。”这些句子与课文的语言比较,你觉得哪个句子好?好在什么地方?通过分析,学生们总结出自己写的作文太直接、太平淡,是硬让读者接受自己的意见,远不如课文描写得生动、具体。又如,教学《黄继光》一课,我让学生说“猛扑”一词表达的意思,问他们什么样的动作是猛扑,“扑”字为什么不能换成“爬”“倒”“摔”等字。通过讨论,学生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扑”,是黄继光主动的行为,“猛扑”表明了黄继光动作快,十分勇敢,反映了他为革命胜利而主动献出生命的崇高精神,而另外的几个词却不能反映这些。通过这样的练习,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在这样的比较中品读,学生领会到了语句表达的奇妙作用。孩子的朗读、回答表明,他们的感情之弦已经受到拨动。如此反复、连续训练,让孩子们触摸到语句的丰富蕴含、审美情趣,这样他们的情感和语言能力都得到培养。

其实,小学生语感的培养除了上述途径以外,还有多种渠道,如读与写的结合等。总而言之,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多元的、长期的,有待于继续探索的过程。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