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望月》的课堂案例教学探析
杂志文章正文
《望月》的课堂案例教学探析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3        返回列表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225200) 肖玉芹

课堂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双向协调活动,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和“学”的互动过程。此教学过程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勇于尝试,而教师的职责在于深层次的引导。在课堂案例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是内因,是活动变化的根据;教师的“教”是外因,是活动变化的条件,教师的“教”只能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课堂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来。在此次教研活动中,我们组选择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程中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望月》来作为教学案例的主题,这是一篇适合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即由学生按角色投入感情来朗读的文章。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在课堂教学开始的前一周,引导学生注意在晚间观察月亮及其周围星星的位置表相、云的分布等等,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写下观察月亮的感受,多欣赏关于月亮的诗文;与此同时要提示学生多观察在月光映照下身边的人们、池塘、村庄、小河、田野、山峰等等,并及时描绘出自己的感想。

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

课前选择播放舒缓的轻音乐,让学生观看一段月亮视频。

师:当一轮明月爬上了黑色的天幕,当皎洁的月光洒下清辉,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呢?你们在有月亮的晚上都观察到了些什么,谁主动描述一下?

生1:月亮映照在小河中,月亮的银白光辉亮过路灯。

生2:皎洁的月光照在池塘的水面上,一阵微风袭来,银光点点闪烁。

生3:有句诗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我不禁想起我的家乡,想起附近的那片大海了。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但是还不全面、不具体。下面我带大家一起去感受赵丽宏笔下的月亮,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

(师配乐范读,生仔细听,联想)

师:谁来说一下自己都感觉到了什么?

生1.:我能想象到月亮渐渐上升到夜空中,银色的光辉洒向江面。

生2:江水微微流动,月亮银光闪烁,仿佛就在眼前。

生3:我几乎看见月光随着江水的荡漾而闪出晶莹的光芒,有一种动感。

师:还有哪些,有谁补充一下?

生:还有,江两岸的那些芦荡、江边的树林和远远的山峰在月光的笼罩下,都带上了银色的光环,幽静而灵动。

师:说得好,接下来大家再轻声品读一遍,把你认为文中最美的那句话划出来,反复琢磨。

(生轻声读,时不时划几句,师巡视观察)

师:现在,谁来把你划的最美的那句话给大家说说?

生1:我最喜欢这一句:“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说一下你的感受吧?

生1:我觉得这一句中的“晶莹”“光斑”“闪烁”“跳动”等词汇有动感,描绘出的情景特别美。

生2:我最喜欢形容“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这个描写语句中所用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给人动感的同时,能让人触摸到一种绵远的朦胧的美!

生3:我最欣赏的是“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我们一般用“安详”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和面貌,但“安详”在文中用来形容月亮却显得非常贴切,深刻地刻画了月夜的宁静之美。

师:的确是这样。大家的分析非常到位。那么我们再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能把月亮描写得这么细腻呢?

生:作者抓住了夜晚月光的特点,观察得仔细。

师:下面请你按照自己的思路,也来写一下月光,好么?

(巡视学生写作)

在教师的指点下,通过课堂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提问,使得每位学生的习作都有了明显进步,增进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新课标要求教师能够结合课文,联系课文,拓展课文,教学课文内容时能够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深入的剖析,重视课堂案例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重视对学生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方面的培养。我们必须针对课堂案例教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尝试,结合语文课堂案例教学的自身特点,采取提问、引导、作业等不同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写作技能的掌握。小学语文课堂案例教学中有一些特点,比如阅读教学、字词教学和作文教学,这些特点不同于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案例情况和课堂教学模式,所以我们应在课堂教学案例的基本操作模式上,按照小学语文教学的特征,结合自己学生和课型的特点,加以灵活的运用,并且不断创新,从而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上新的起点。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