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白璧微瑕细细说——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
杂志文章正文
白璧微瑕细细说——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7        返回列表

黑龙江大庆市乘风第四小学( 163414) 殷得绵

提起小学语文课本,总会勾起我们美好的回忆。当课文中或慷慨激昂,或行云流水的文字,渐渐远去随岁月模糊时,那一幅幅个性鲜明的插图却依然能够清晰浮现在脑海之中:白求恩在硝烟中为受伤的战士做手术;鲁迅书桌上那个花骨朵般的“早”字;蜿蜒起伏、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还有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男女老少……插图之所以会在我们的记忆中那般深刻,是因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容易被课本中直观形象的插图所吸引。因此,我们要求插图应与课文内容一样,尽量准确无误,不能误导学生。但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却发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幅插图有着白璧微瑕之误。

例如,苏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的《识字4》中有一则字谜:“有马能行千里,有土能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水能养鱼虾。”旁边的插图画了一匹奔跑的骏马,一块稻田和一方池塘,还有两个小朋友。这幅插图设计合理,能够辅助学生猜出谜底“也”字。但画面中奔跑的马怎么可能两只前脚同时向前,而两只后脚同时向后呢?为了验证插图的正确性,我上网搜寻了徐悲鸿先生的《奔马》《飞马》《八骏图》等作品,又下载了一些奔马的照片和奔马的视频仔细研究,最终确定马是不可能以插图中这种姿势奔跑的。我不禁疑惑起来,难道绘图者在画插图前没有认真观察过骏马奔跑吗?还是认为这种姿势比较好看,而随心意绘画了呢?

苏教版第三册《识字5》是由四组“词串”组成的韵文,其中有一组词——滑雪、溜冰、跳绳。本来学生对这三种户外活动都有生活经验,理解起来并不难,但看了教材中的插图后,反倒让学生产生了疑问:“图中两个小朋友明明穿着带轱辘的旱冰鞋,为什么要到雪地上溜冰呢?他们不会陷到雪里吗?”是啊,绘图者为什么非要让两个孩子穿着旱冰鞋在雪地里溜冰?要知道那将是怎样艰难的过程啊!绘图者还特地给孩子画上灿烂的笑容。难道孩子此时正在吟诵唐寅《桃花庵歌》中的诗句“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吗?这笑容,着实刺痛了我的心!

同样的常识性错误在第六册第11课《赶海》中也出现了。由于我没有赶海的经历,所以在备课时特意查了资料,了解到“赶海”是人们趁退潮时,到海滩去捕捉、拾取各种海洋生物的一种活动。课文的第二自然交代“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往下退……”第三自然段描写了孩子们在海滩上摸海星、捉螃蟹、逮龙虾的生动画面。可是,这两段所配的插图却都是孩子们站在已经没过脚踝的海水中,身后翻滚的海浪直往岸上涌。或许是这位绘图者也没有赶海的经历,或许是他太想表现大海的宽广和浪花的淘气,因而忘记了插图要与课文内容、自然规律相符合的要求。

第八册第14课《我不是最弱小的》,改编自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里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情节简单,语言浅显,却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可是插图着实让人大跌眼镜。文中交代了萨沙是个四岁的孩子,托利亚上五年级了,由此可以推断出他俩至少相差七八岁。可在教材的插图中,四岁的萨沙只比五年级的托利亚矮了一个头。在生活中,这样的身高差距最多也就三四岁,实在难以理解绘图者为什么要这样画。另外,插图中的妈妈穿着西装外套,里面还穿了一件长袖衬衣。爸爸穿着标准的西装三件套,并且系了领带。这样的穿着很适合上班或参加会议,可是文章开头就交代:“假日里,天气闷热,一家人到森林里去……”他们俩的穿着既不符合“假日里”“到森林里去”的特殊时间和环境,也不符合“天气闷热”这一特点。

这些细节问题看似无关痛痒,却会给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带来困惑。因为,只有完美、合理的插图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当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在教学中转化、利用这些不完美的插图。例如,在发现第七册第13课《开天辟地》插图与文本不相符合后,我并没有直接指出来,而是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然后品读文本“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很快,学生就发现图中的盘古是手撑着天,而不是头顶着天。在学生困惑之时,我让他们进行模拟实验,最终学生得出结论:一个人要用力撑开东西,肯定是用有力的双臂,而不是用自己的头部。这一次,插图虽然与文本不符,但明显是文本表达得不够完美。于是,我鼓励学生试着把教材中的“头顶天”改一改。学生们兴致极高,七嘴八舌地改了起来:手撑天、手举天、手托天、手擎天……

以上所谈,也许不够准确,也许不够成熟,并且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相比只是白璧微瑕。虽然微瑕永不能遮掩白璧光彩,但还是希望教材编委能够注意完善插图细节,让图文结合更加准确,让插图在教学中与文本相得益彰,让教材更完美。愿白璧依旧,微瑕不在。愿若千年后,我们的学生也能对课文插图拥有一份美好的回忆。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