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杂志文章正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9        返回列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语文教师放下架子,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者自居,而应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合作伙伴式的交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心理学家也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师生问答能使课堂形成不断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进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课堂提问当如何设计,才能更为科学有效并富有艺术韵味呢?

一、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有如射箭打靶要瞄准一样,设置问题的E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来设计。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如教学《大禹治水》一文,教者在出示课题后就立刻启发学生寻找题眼,抓住题眼“治”字设置疑问:大禹为什么治水?大禹怎样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如何?由于一下子就抓住了题眼发问,学生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切中肯綮

“牛鼻子”是教师课堂提问“牵引”的关键处。如果将学生乐而好学、勤奋钻研的精神比作“牛劲”,那么教师要如何设问才能“牵动”学生学习钻研的“牛鼻”呢?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从教材的思路、教学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出发,“牵一发而动全身”,促进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写道:“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进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旋律由音符构成,音符是作曲家用笔写成的,肖邦的一腔热血怎么会化成音符呢?在看似矛盾的地方发问,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吸引学生精读课文,寻找到答案。答案就在下文:“肖邦日夜思念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这种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还能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曲径通幽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改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去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认为自己“全懂了”“没问题了”,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提出出入意料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在教《清平乐·村居》时,针对“最喜小儿无赖”一句,若教师直接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学生必定会觉得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可设计提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问在此而意在彼,可以增加思维含量,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通过讨论,学生很快便能理解,文中的“无赖”不是指“游手好闲,品德不好”,而是“顽皮”的意思。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进行逆向思维,从而加深认识。

四、化整为零

对于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易及难,顺藤摸瓜,让学生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要做到这点就要在提问中化整为零,多层设问,提问既要有深度,又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索的乐趣。如教学《李时珍》一课,教师找准关键处,可抓住“完善”一词,层层设疑:“完善”是什么意思?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为了编写“完善”的药物书,他是怎么做的?新的药物书《本草纲目》是“完善”的药物书吗?这样,以“完善”为核心设置问题,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完善”的理解达到了全面、准确的要求,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螳螂捕蝉》这篇课文的主旨时,也可以利用多层设问,化整为零的方法设计问题。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源之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能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