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语文品读,让文本散发“美味”
杂志文章正文
语文品读,让文本散发“美味”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6        返回列表

江苏新沂市城西小学(221400) 蔡谦

一、品读文字——感受语言之美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呈现的作品无一不是文质兼美的,以古诗为甚。古诗短小精悍的篇幅、生动凝练的语言、巧妙优美的韵律、博大深远的意境对学生文字驾驭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通过品读这些作品,能使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对教师而言,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品读,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细细体味作品的优美韵律和独特节奏。

如杜甫的《绝句》用清新的语言和工整的对偶体现了优美的韵律和和谐的意境。

师:同学们,每个人阅读诗词时的感受都有所不同。曾经有人形容杜甫的《绝句》是一首歌,一首韵律动听的歌;也有人认为它是一幅画,一幅色彩迷人的画。那么,谁能告诉我,你们在阅读完这首诗以后,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老师,这首诗里描写颜色的词语比比皆是,色彩丰富且明快,所以我觉得它是一幅画,一副色彩鲜明的油画。

师:同学们,你们也有同感吗?谁能具体描述一下?

生:这首诗中有柳枝,翠绿色的柳枝垂到了水面上,丝丝垂柳在清风的吹拂下让人觉得温情而惬意。

生:我看到了两只黄鹂停在柳枝上欢快的歌唱。

生:我看到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两只白鹭在水天之间自由飞翔。不,它们是在跳舞。看,多美的舞姿啊!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都很美,也让老师看到了这幅自然和谐的优美画卷。那么,在诗句方面,这首诗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字数相同,都是七字成一句。

生:用词对等,词性一致。

师:这个发现非常有价值。这种现象在古诗中有个专门的称谓,叫做对仗。它的特点就是相同位置上的词要词性一致,这样就能产生鲜明的对比感。这首诗中用于对仗的词语有哪些呢?

生:“两个”对“一行”。

生:“黄鹂”对“白鹭”。

生:“鸣”对“上”。

生:“翠柳”对“青天”。

虽然小学生年龄小,但在最浅显的古诗赏析过程中,学生同样感受到了古诗语言的简洁与工整之美,领略到了古诗的文学魅力。

二、品读语句——感知形象之美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作者生动传神的描写来塑造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细细揣摩这些描写人物形象的文字,去感受从文字中散发出来的人物形象之美。

如《“番茄太阳”》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可爱善良、乐观开朗、坚强不服输的盲童形象。

师:同学们,作者开篇提到了“一栋灰色的旧楼房”,你们认为这栋楼房本身就是灰色的还是在作者眼里它就是灰色的?

生:作者认为它是灰色的,因为作者心情灰暗,所以看什么都是灰色的。

师:说对了,那作者灰暗的心情从何而来呢?

生:因为他是残疾人,他很自卑。

师:你从何得知作者是残疾人的?

生:课文后面写了“明明听出了我拐杖的声音”,所以他是拄着拐杖走路的。

生:还有“明明长大了要把腿给我”也说明作者是个残疾人。

师:同学们,现在在你们心中,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生:他是生活艰辛而且双腿残疾的人。

阅读不仅要读懂文章的字面意思,而且要理解蕴涵在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上述教学实践中,我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文字理解的同时,试图让学生透过文字领悟到文章的真正内涵,让学生在揣摩语言的同时更好地体味文中的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在学生脑海中生动化、具体化。

三、开启想象——感悟意境美

小学生的思维都是比较发散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发散自己的想象思维,拓宽自己的想象空间。只有充满想象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文章描述的意境美。

如《军神》一课的教学。

师:同学们,善于读书的人在读到一个句子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句子所描述的各种情节。那么,如果我们现在就在手术台旁,当手术刀一刀一刀落下的时候,你们会看到什么呢?

生:我看到整条床单都被他的汗水浸湿了。

生:我看到他紧闭双眼,紧咬牙关,正在忍受着撕心裂肺的痛楚……

师:当你身临其境的时候,你的想法是什么?

生:我很担心他能不能撑过去。

生:我觉得他就是一块钢板,一个钢铁一样的人,很勇敢。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刻在书本上的铅字变成一个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真正的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对话,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变为学生自己的真实感受。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