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读”辟蹊径学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朗读教学
杂志文章正文
“读”辟蹊径学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朗读教学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4        返回列表

江苏如东县长沙小学( 226413) 陆李伟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起根据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编选了48首古诗。语文新课标也要求小学生能背诵、积累70首古诗。这些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名篇佳作。由于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加之古今汉语有一定差异,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地了解诗意、领略诗境、体会诗情呢?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也有经典诠释——“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可见读是学生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只有读,学生才能品味诗的韵味,才能加深对诗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产生共鸣,从而熟记甚至运用。因此,应将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代讲,解意入境。

本文拟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的教学为例,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解诗意、品诗境、悟诗情。

一、轻“拢”慢“捻”,读懂跳动的雨

1.个性朗读,激趣

伽达默尔曾说:“不是语言寓于人,而是人寓于语言。”阅读因人而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出充裕的时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朗读中质疑、感悟直至理解文本。

教学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课始我播放的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让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相机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读读诗题,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一般在这样的个性读题时,学生的关注点是不相同的。

有的学生抓住时间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质疑:六月二十七日是怎样的一天?诗人为什么在这一天写下这首诗?

有的学生关注地点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质疑:望湖楼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儿有什么让诗人诗兴大发?

更多的学生扣住题眼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质疑:诗人是在喝醉了酒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对诗题的独特体验通过朗读展示出来,并在朗读中质疑,在质疑中思索,在思索中产生阅读期待。教师这种尊重学生个性的做法,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心理与阅读产生契合,为高效课堂打开了一扇窗。

2.放手自读,读通

教学这首诗,我采用的是课内学生自学的方法,课上给足学生自学的时间,交流时则视学生自学的情况来确定教学的深度,充分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后,我便出示学习目标:

我来读:请放声、自由读这首诗,认为读正确、读通顺了就举手。

这一环节,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放得开,让学生自主选择读的方法、读的重点,摇头晃脑地读,“不求甚解”地读,读到朗朗上口。在反反复复的读中,部分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大概推测诗的内容,这一点不作要求,属于“意外收获”。但一定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了,诗句读通顺了。

3.合作研读,读懂

这一环节是理解诗意的关键环节,教者出示设计的主导式问题:

我从_________一词(句)感受到,这是一场_________的雨。(小提示:第一空用诗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第二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四人小组反复地读这首诗,合作讨论,完成这一道填空题。

学生围绕这一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来回巡视。对那些阅读能力较弱的小组,教师可以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讨论,以师者的智慧进行引领、点拨。

正是紧扣这一问题,学生反复地品读、投入地讨论,读懂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雷阵雨——

生1:我从“白雨跳珠”一词感受到,这是一场很大的雨,雨点都像珍珠那么大。

生2:我从“乱入船”这个词语中感受到这场雨很急。

师:“乱”字还可以用哪些字代替?(溅、飞、跳、钻……)

师:在心里和苏轼商量一下,愿不愿把“乱”字换成我们刚才想到的这些字?为什么?

生1:不换,因为“乱”字写出了雨珠有的是飞入船的,有的是跳进来的,有的是一下子钻进来的。“乱”字包括了这些方面的内容。

生2:“乱”字让我想到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里射到诸葛亮船上的那些箭。这些雨珠就像那些箭一样“嗖嗖嗖”地胡乱地打进船里。所以,我也不同意换。

(教师相机指导读好这一句)

生1:这是一场来得快去得也快的雨。从“卷地风来忽吹散”一句可以看出来。忽然来了一阵风,吹散乌云,雨就停了。

生2:从“黑云翻墨未遮山”一句可以看出雨来得很快,乌云还没有完全把山峰遮住,雨就下起来了。

师: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诗人在《望湖楼醉书》里就写了一场夏日里雨点很大很急、来得快去得快的雨,这样的雨在夏天叫——

生1:雷阵雨。

生2:(情不自禁地)噢,我知道了题目中的“六月二十七日”就是告诉我们这是夏天,夏天才有雷阵雨。

师:你真是学习高手。(相机擦掉题目下方的一个“?”)

师:同学们,这雷阵雨最普通不过了,但在诗人运用“翻墨”与“跳珠”的精彩比喻、“黑云”、“白雨”的色彩对比,将这场雷阵雨写得多好啊,仿佛就下在我们的窗外。让我们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让这场雨就下在你身边、下在你心里。 此时学生或闭眼吟诗,或与同桌一起读,或摇头晃脑地诵读。此时的读,充满着想象。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着,在感受中领悟着,体验着不可言喻的情感,读懂诗意便也水到渠成。

二、重“抹”复“挑”,沟通激荡的情

1.外援助读,读深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古诗言简意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要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投入朗读,尽情发挥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体会诗人澎湃的情感。如果仅仅依靠文字、想象而人情入境,往往比较单调、空泛,难以达成目标。为此,我们可借助背景音乐、图像再现、视频剪辑等手段来创设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富有情感共鸣的空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更充分地亲近古诗,体会古诗的情感,直达作品核心。

在学生理解诗意后,我便展开如下教学。

师:(用音乐创设情境)现在让我们在心里默默地读读诗,看看书上的插图。让自己化身成为苏轼,回到900多年前,你来到西湖边上的望湖楼,在窗边找到一个绝佳的位置,欣赏西湖美景。你品着小酒,十分惬意。然而,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天色忽然暗下来,你往窗外一看,看到了什么?(出示“乌云翻滚”图,指名说,并读读第一句)你再听,听到了什么?(播放雷声、暴雨声,指名说,并读读第二句)

师: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云住雨收,再去看湖水——水天一色,美不胜收。(出示“雨后西湖”图,指名读三四句)

师:这一场不期而至的疾雨让你诗兴大发,向店家索要纸笔,一气呵成,写下这首千古名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指多名学生读。

配乐读,齐读。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借助音乐的渲染,依靠直观可感的画面,简单补充了诗人当时的际遇,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雷雨声在流淌;在诗画的对照中,学生的心灵奔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渐入佳境,越读越动情。

2.智慧引读,读透

古诗擅长借景抒情,对学生来说,感受具体的景物比较容易,难的是如何理解诗意。因此,我们耍帮助他们建构古诗中的情境,引导体会诗人的情意。学生对古诗的赏析,应当源于他们自己主动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师的强行灌输。于是,只有“读”是最具实效的。

师:在这一场不期而至的疾雨中,你见到了乌云翻滚,气势恢弘;听到了哗哗的雨声;呼吸着雨后无比清新的空气,欣赏着望湖楼下平静开阔的西湖。你被震撼了,被谁震撼了?

生:神奇的大自然。

师:于是你诗兴大发,脱口吟诵——(指名读)。

师:大自然多么神奇啊!大家从他的朗诵中听到诗人怎样的心声?

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师:就请你带着赞美之情读一读。(学生读)

师:这深深的赞美之情概括成一个字,就是——

生:醉。

师:是啊。这“醉”是指喝了点小酒微醉了,更是指——

生:陶醉在大自然的神奇之中。

师:不错,诗人被这场来去匆匆的雨给陶醉了。(相机擦去题目下的“?”)请你沉醉雨中,读诗——

(指名读)

师:回想雨前空中乌云密布,再看现在天空如洗、水面如镜,诗人想到当时自己被贬杭州,但他坚信自己依然拥有光明的前途。虽然人生就像这天气一样,变幻无常,但诗人始终洒脱豪迈、乐观向上。于是,苏轼诗兴大发,举杯一饮而尽,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大声吟诵——(指名读)

师:听了他的朗诵,大家觉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洒脱、豪迈。

师:说得好,读得一定更好。你也读读。(学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出对大自然的赞美、读出诗人的洒脱、诗人的深情。

教育专家崔允漷说:“教学有没有实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一堂成功的古诗阅读课,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的内心与诗人内心情感产生碰撞,从而心潮澎湃,情感激荡,无法平息。这时,学生再读古诗,饱含激情,别有韵味。不少学生通过语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急缓,把诗中包含的意、趣、情、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从而使古诗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课堂上的诗韵也更加浓郁了。

当然,除此之外教师的范读以及链接文本的拓展阅读也不可或缺。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而不亲自范读,学生是很难读好的。但教师的范读,只能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感悟诗意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范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方式去读诗。另外,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后,我精选出《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古诗,让学生欣赏朗读,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诵读古诗、积累古诗的热情。

总之,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若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