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感情朗读指导策略
杂志文章正文
感情朗读指导策略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3        返回列表

安徽池州市贵池区梅龙建华小学( 247100) 吴先春

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的最高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的重要手段。好的朗读能给听众以强烈的听觉感染,与听众产生共鸣。然而,学生要能达到自觉的有感情的朗读,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扎实有序的训练。那情感朗读有哪些策略呢?

一、借助表演,进行角色体验

所谓角色体验,就是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成为文中的一个角色,让学生的情感与文中角色的情感相融沟通,产生共鸣。表演是最受儿童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表演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获得情感体验。请看于永正老师《小稻秧历险记》的教学片断。

师:谁知道“气势汹汹”“蛮不讲理”是什么意思?

(学生有的说知道,但大部分不知道什么意思)

师:(请几位同学上台)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站好,表演开始)

师:(模仿小稻秧)你们要干什么?

生:(模仿杂草)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较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

生:(模仿杂草。卡腰,大声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模仿小稻秧)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

学生开始读杂草的话声音很低,说明学生还没有把自己真正当成文中杂草的角色。经过老师的提醒,学生明白过来,立即大声地说出来,变凶了。正是于老师和学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使得学生与文中的角色达成心灵的沟通。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唤起学生心中的情

艺术的魅力是无穷的,一幅画、一段音乐、一段视频,往往成为情感的催化剂,快速地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读好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的内容是总理生命最后一段日程。

1972年5月,诊断发现总理得了癌症。

1974年9月20日,总理第四次手术,在推车上鼓励小平同志搞好工作。

10月24日,总理第五次手术。

12月20日,总理生命垂危……

1月7日深夜11时,总理从昏迷中醒来,用微弱的声音吩咐医生:我这里没什么,你们去照顾别人,

1975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学生看了这段视频后,对总理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时,再联系课文,就对总理有了更深的感情,于是再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时,感情更深了。

三、让朗读方法指导落到实处

有时,学生心中有感情但不一定就能通过读表达出来,出现“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现象。朗读声音的高低长短、语气的强弱、语速的快慢缓急,都是在一点一滴的训练中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要强调某个词就可以对这个词重读。教学《螳螂捕蝉》一文中的“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一句,学生也许会读出一样的调。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少年为了让吴王发现付出了许多啊,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少年的不容易呢?”学生可能就会悟到把“终于”读重。但教学仅到这一步还不够,还要继续追问:以后如果要强调某个词你该怎样读呢?学生可能就意识到,要强调某个词就要重读。教师指导朗读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具有一种自觉意识,即看到朗读材料,就能用合适的声音、语速表达出来,这才是教师梦寐以求的。

四、创设画面,唤起情感

为了唤起学生心中的情,教师要通过创设性地描述为学生提供画面,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二泉映月》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阿炳生活的坎坷,他对学生说:“大家看,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你看,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卖完艺以后回来了,拖着沉重的步子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也许……还有很多也许。”王老师创设了阿炳生活的四个场景,引发学生想象,使学生对阿炳生活的坎坷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再让学生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一句时就读的很有感情了。

五、教师范读

有些文章的情感,学生可能一时难以体会,也读不出什么感情,这时教师只要范读一遍,就会给学生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教师的范读成为学生心中一个朗读的榜样。这样学生就会有意地去模仿,这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来说,可能效果更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的确,低年级学生那极强的向师性驱使他们去模仿教师,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

如果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拿到一篇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就说明该学生在这方面的目标达到了;反之则说明,教师在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做得还不够,还需要继续努力。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