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谈
杂志文章正文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谈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2        返回列表

江苏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225700) 张巧红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自觉、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新知,进而学会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和创造,为终身学习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课题猜想——引导探究的契入点

课文的题目就是课文的“眼睛”。不少课文题目有能揭示中心、点明主旨的作用,从题目人手,引导学生探究,有利于契入文本,深刻地体会思想感情。

例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课时,首先引导学生从题目人手,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非常想知道高尔基是什么人?他的儿子怎么样?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会有什么事发生?作者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想从课文中获知答案的积极性。学生通过积极地阅读资料和课文,顺利解决了前面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画出文中蕴含高尔基和儿子内心情感的句子,体会子爱父、父教子的浓厚亲情。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研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中含意深刻的句子,从中感受高尔基关爱儿子的艺术。最后,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结合鲜活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给”永远比“拿”愉快。

二、情境创设——激发探究的共振场

兴趣和情感,是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创设情境,用心引领,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为研究型学习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一位教师在教学《鲸》时,有效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准确地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去引爆学生的“内动力”,匠心独运地创设了这样一个口语交际情境:香港海洋公园的观鲸馆里要招聘鲸鱼的讲解员,如果请你当考官,你会向应聘者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致勃勃,小手如林,好不热闹。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教师适时组织学生模拟了一次应聘竞答活动,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小小的设计,特别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小小的设计,把时代的色彩融进课堂里来,让课堂上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更深层次地、理性地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三、发展思维——鼓励探究的导火索

恩格斯说过:“地球上最美好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花中牡丹。”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学会思维,科学地思维,提高思维质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教学《黄鹤楼送别》时,我在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后,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李白和孟浩然内心的情感。在学习交流“李白和孟浩然……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一句时,就为什么用“藏”而不用其他字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讨论和交流,不少学生对于“藏”字的探究体悟让人喜出望外。学生认为:李白与孟浩然彼此性情相投,心照不宣,都不愿浅薄地表露出惜别之情,“藏”得愈深就愈是表明感情深啊!同时,这一个“藏”字也与下文孟浩然在饮酒之际引用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关连,坚信二人的友谊长存,不会因为分别而淡化,他们将永远珍藏起这份真情!

我高兴地看到,随着引领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思维也逐步形成并走向深刻;伴着老师及时给予的鼓励性评价,学生的探究欲望越发强烈,其思维也不时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四、合作交流——强化探究的凝合剂

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集体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及思维过程,相互讨论分析,质疑问难,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为例,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小恩科西死的时候还是个孩子,作者为什么说“他的死,引起了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我十分欣喜地肯定了学生对于课文的积极探究态度,要求学生进一步通读全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在一阵热烈的讨论后,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再次联系小因科西生前的所做过的事和所说过的话,合作交流,统一认识:小恩科西是因为艾滋病而死的,全世界死于艾滋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同时,小恩科西患病之后,没有悲观消沉,而是坦然地面对生活,与病魔顽强抗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以一个生活的强者形象,不停地呼吁全世界关爱艾滋病人,他的去世必然会引起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在讨论中充分享有发言权,并能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将思维引向深入。这样,通过讨论,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认识了所学内容,真正人情入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活”起来,让他们真正“当家做主站起来”,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精彩。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