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找寻语言文字背后的力量
杂志文章正文
找寻语言文字背后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3        返回列表

江苏洪泽县实验小学(223100) 赵艳

“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之所以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人们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故而在面对同一种语言时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和见解。同样,一个文本,不同的孩子也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和见解:有的体验是沧桑的,有的体验是多彩的;有的体验是肤浅的,有的体验是深刻的;有的体验是……语言有一种天然的力量,能给不同的人予无限的遐想空间,让人的思绪漫天飞舞。当然,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利用熟悉的事、多样的景、饱满的情来滋润我们的语言,那么我们的语言也会因此而变得魅力无穷,令人无限遐想。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妨从这一角度出发,找寻语言文字背后的力量,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丰富多彩。

一、语言逻辑要置于事

大家都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什么样的思维决定着什么样的语言。由于儿童是人成长的起始阶段,他们观察世界、感知世界的方式与思维常常具有独特的儿童性。一方面表现在他们以形象思维作为分析世界的主要模式,他们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很难将它们进行整合,更难将它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处理;另一方面,他们以片段式思维作为思考问题的主要方式,他们在叙述某件事、在描绘某种景、在表达某种情的时候常常以跳跃着的节奏进行呈现。正因儿童思维具有形象性、片段性的特点,故而使得儿童语言缺乏连贯性、层次性、逻辑性。为此,锻炼儿童的语言能力首先要正视儿童的思维现状,要将语言能力的训练放置于具体的、可触摸的事件中,让儿童语言的生成具有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平台。例如,《泊船瓜洲》是一首寓情于景的诗,借助江两岸若干景物的描写,表达了王安石“对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然而,就这首诗的字面解读来看,一则很难看出这一心境,因为这首诗描写了大量的景物——.京口、瓜洲、钟山、明月、春风、江边,而这些景物描写与他的心境很难形成正面的联系;二则很难让学生用语言表述他心中的彷徨。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呢?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呢?我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呈现出来:“诗人写作此诗时,已是55岁的人了。他在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罢相的坎坷遭遇之后,心力交瘁,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此次朝廷召唤,他有心却无力,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情。”这样学生在故事的介入下,不仅较好地揣摩到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更能感受到语言的逻辑力量。

二、细节精彩要置于景

细节虽小,却能窥其大。细节的精彩往往会成就经典:窦桂梅对《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拓展至今让人难以忘怀;王崧舟对《圆明园》的情感处理至今还记忆犹新;孙双金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让人赞不绝口……一个个精彩的细节打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然而,细节的精彩来自何方?纵观名家大师,横比良师益友,这些精彩的细节无不来自于具体可感的情景,正是这些多样的情景才造就了细节的伟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将细节的打磨置身于具体可感的情景当中,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历练,从而成就细节的精彩。例如,《金蝉脱壳》一课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在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作者以“奇特动人”作为切入口,让入耳目一新。纵观该篇课文,作者是如何呈现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呢?首先作者抓住了蝉儿脱壳过程这一情节进行描写,呈现了蝉儿不为人知的一面;然后围绕“脱壳后”奇异的变化这一细节作为铺陈点,再次揭示蝉儿脱壳的神奇的一面。有了这些具体可感的情景,学生自然就会习得语言的运用规律。

三、价值引领要置于情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个文本、同样一个主题价值,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见解。然而,在这众多的见解中,有的是偏离文本实际意图,有的扭曲人生价值取向,这样的结果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如何让文本彰显出应有的价值?如何让学生在正确的价值取向获得生成力量?我想,首先要提炼文本中的情感元素,寻找文本价值与学生成长过程共通的契合点,从而让学生在这些脉脉情怀中感受价值的伟大。例如,在《爱如茉莉》一文的教学中,当学生与“这也就叫爱”产生共鸣时,我知道了“坏了”。学生与映儿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一样:面对“平淡无奇”的茉莉有些不屑一顾。如何让学生转变这一观念?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慢慢寻找爸爸妈妈相互关爱的描写:一是妈妈住院时不忘给爸爸包饺子的承诺,让女儿一定完成此事,并且还要在爸爸吃完饺子后再说出住院的消息;二是爸爸不睡陪床,生怕有夜间照顾不好妈妈;三是由于爸爸趴在身边,妈妈手脚都早已麻木,却不惊动爸爸……当孩子们看到这些普普通通的情景,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真挚、那样的淡雅清香,不由地说出“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真切话语,我知道,这样的情、这样的爱已被学生认同了。

总之,当我们将语文教学置身于学生熟悉的事、多样的景、认同的情中,学生就会自然地从这些事、景、情中习得语言生成的规律。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