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让语文课堂学习成为一种幸福体验
杂志文章正文
让语文课堂学习成为一种幸福体验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3        返回列表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十总小学( 226341) 黄晓云

语文作为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却往往受到孩子们的“另眼相看”。数学课堂上可见孩子们的竞相发言,英语课堂上尽显孩子们的活跃身影,就连平时基础较差、少言寡语、不好表现的孩子也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可一到了语文课堂,他们立刻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表现得相当的消极、沉默、被动。这种现象也令许多语文教师疑惑不解,究竟是什么夺取了孩子们对语文课堂的热情呢?私下里曾和学生聊过:“你最怕上什么课啊?为什么啊?”学生们众口一词:“我最怕上语文课,因为语文课要读书,要背诵,要写作文,这样会浪费我们很多时间……”天哪!学生竟然认为读书、背诵、写作这些重要的语文学习过程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学生厌倦学语文,甚至惧怕学语文的强烈心理已支配着他们的学习行为。作为教师,我们不得不深思:如何帮助学生从这一不良情绪中走出来,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将快乐带给学生,让他们觉得语文课堂学习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

一、欢迎学生走上讲台——有时学生期待邀请

传统教育思想支配下的语文课堂,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是教学的主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特有的权利,学生注定只能在教师的领导、控制和指挥下发挥自己仅有的一点权利——被动地接受学习。我们或许能清晰地忆及当时的场景:语文课堂上,教师手捧教科书,高高位于讲台上,教师读一遍,学生跟一遍;教师提问题,学生来作答;教师出题目,学生拿笔做。课堂上的一切是那么顺利而自然。一堂课下来,学生确实也获得了不少东西,令教师倍感欣慰。然而,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这样的语文课堂除了带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给学生什么呢?学生的想法能大胆说出来吗?学生的感受能尽情表达出来吗?学生的情感能充分释放出来吗?学生的个性能真正彰显出来吗?新课程呼唤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堂。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既然是主人就应该享有一切学习的权利。我们应该尝试师生角色的转换,让学生也能以教师的身份享受施教的权利。其实,教别人本身也是一种再学习。学生其实很愿意接受教师的邀请去努力扮演“小老师”的角色,把自己的情感、思想、个性表达出来,只是苦于没有机会或唯恐不受欢迎。 例如,教学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时,根据以往古诗教学的经历,由于学生们手头都备了如《课课通》《课堂跟踪》等同步教辅资料,每次当我指导古诗朗读和理解时,一些“多嘴八哥”都会给我帮些“倒忙”。我想:既然他们乐于帮忙;我何不……于是,我告诉学生,这堂课的学习我将邀请“小老师”上台来完成,请大家先做准备。学生们一下子轰开了,不过很快又各就各位,精心准备起来。实践证明,孩子们的表现欲和表现力都超乎了我的想象,效果真的很不错,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幸福课堂的气息。

二、陪伴学生共同参与——有时学生害怕距离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教师的“教”并非绝对的“教”,而学生的“学”也并非绝对的“学”。教与学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绝对不能误认为“教”就是教师的事,“学”就是学生的事。其实,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时可以由学生来代劳,而学生的学习活动自然也需要教师的共同参与,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互动性课堂,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学习的课堂。课堂学习离不开合作,但这种合作更多地表现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而对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相比而言就少了许多。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内心深处有一个强烈的欲望,那就是自己的表现能够吸引教师的注意,并不由自主地参与进来。只有当教师放下威严和架子,弯着腰,低着头和学生交流,打成一片,学生才会消除对教师的畏惧,并把教师视作朋友和伙伴,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从而彻底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例如,教学《三打白骨精》,在充分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分组表演故事的经过,重点是说好人物的话和演好人物的动作。可学生们不知是害羞还是缺少经验,表演起来有气无力,畏首畏尾,令人心焦。此时我想:自己何不一同参与进去呢?让自己也成为西游记故事中的一员,和学生一同感受故事的情境吧。我的参与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不再有所顾虑,纵情地表现自己,体验着学习的幸福感。

三、给予学生适时援助——有时学生毕竟脆弱

学生在成长的经历中难免会遇到坎坷,遭受挫折,甚至面临失败,这是学生成长的必经历程,也是学生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俗话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那么,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和问题时,作为教师究竟能做些什么呢?斥责吗?数落吗?挖苦吗?这些有用吗?课堂就是发现问题的地方,如果学生一学就会,什么都懂,那还要教师做什么?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除了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还要给予学生无穷的智慧,而这些道路和智慧往往就是在问题中获得的。学生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鼓励和点拨的人,而教师应不可推卸地肩负起这一使命。因此,我们要多了解学生、多关注学生、多引导学生、多帮助学生,因为儿童的心灵毕竟是脆弱的,需要我们用心呵护和关爱。

例如,教学《安塞腰鼓》这篇课文,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艺术美和人文美,而对于“人文美”,必须结合安塞腰鼓和高原人民的关系以及安塞采鼓对于高原人民的特殊意义来理解。这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课文内容相差甚远的学生而言,显然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表述时很难把握住要点。于是,我适时播放短片,介绍安塞腰鼓的诞生、继承和发展,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和高原人民的生活习俗。这样一下子就将学生的心灵引入了那个时代、那个地方,帮助学生降低了理解上的难度。

四、带领学生出去走走——有时学生需要活动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语文课堂教学绝不是为了教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套凝聚着智慧和精华的优秀教材,这套教材能够带给学生的确实很多很多,涉及的知识广泛,蕴涵的情感丰富,表达的思想经典,日.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主题性和发展性。但教材毕竟是由静态文字和图画构成的,我们只能当它是个教学的例子,我们真正有待发掘和利用的是生活这本动态教材。将课堂搬人生活,将教学融人生活,将学生领人生活,将童心放人生活,这样的语文课堂必然是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这才是儿童真正所需要的。同时,带领学生到生活中走走,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大有好处。幸福课堂的真谛在于快乐地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试问,又有哪个孩子不喜欢活动呢?

例如,教学了《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个以“祖国壮丽山河”为主题的单元之后,我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组织了一次短程旅游,带领学生到苏通大桥和南通狼山去看看,在活动过程中捕捉语文的影子。如利用所积累的词汇描述或赞美所看到的景物,背诵与山水有关的古诗,感受苏通大桥的气势宏伟和狼山的玲珑剔透,以及自然界中花草树木的颜色和鸟兽虫鱼的声音,拍一些值得留念的照片,画几幅值得珍藏的图画等等。活动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是幸福课堂的不朽源泉。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