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古诗词教学的“三从”“四得”
杂志文章正文
古诗词教学的“三从”“四得”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77        返回列表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张芝山小学( 226311) 钱婷婷

1999年4月27日《人民日报》登载了“让民族文化血脉相传”的座谈会纪要。季羡林、余秋雨等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致提倡实施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古典诗词在小学教材中占了不小的比例,它们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亲近母语的主要通途。在新课程提出大语文的背景下,小学古诗词教学要树立“三从”“四得”的思想。

一、古诗教学的“三从”

1.遵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

我国古诗词一方面是小学生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的好教材;另一方面,孩子们难读懂古诗的语言,难体会古人的情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小学生自觉性不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失去兴趣。所以,小学古诗文教学必须遵从孩子的学习心理特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取贴近现实生活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情感明朗易懂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读记古诗的积极性,诱发学习欲望,从而使之身心愉快,乐于学习。教法上,应避免繁琐的分析、机械的讲解,努力淡化诗意,注重激趣,把阅读兴趣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2.遵从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

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小学生的词汇增加很快。他们的语言由口头语向书面语发展,从形象性向抽象语言发展.对词义的理解也从粗略渐向精细。针对各年龄段学生语言发展的特征,低中高各学段古诗教学的语言训练目标也应该各有侧重:低年级,熟读成诵,略知诗意,重在丰富积累;中年级,要掌握古诗的节奏和停顿,朗读时能抑扬顿挫,整体上把握诗意,重在品读感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还要将诗歌的语言和情感内化,并学会表达。

3.遵从大语文教育观

古诗文学习说到底是学习语文。课堂教学要基于古诗又不囿于古诗。我们的课堂要把孩子带到良好的氛围里让其对文字进行体悟和触摸,感受来自于诗情的“温度”;要把诗歌延伸到其他文体、把教材延伸到生活,由一首诗延伸到中华文化,体现语文教学的“广度”。古诗教学既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又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要关注瞬间的顿悟,又要守护无限的想象;既要有人文的熏陶,又要有读写听说的训练。总之,古诗的课堂教学要有大语文的高度。

二、古诗教学“四得”

1.得“趣”

没有亲近感,没有愉悦感,就谈不上有什么好的效果。我们的教学要让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感受到古诗学习的趣味性。内容上,从贴近孩子生活、反映儿童情趣的诗歌人手:教法上,应灵活多样、富有变化。可以营造气氛,消除距离感;可以在画诗中找到画面;可以在诵诗唱词感受节奏韵律;可在情境表演中体验诗情。有位教师教学《池上》,抓住“偷采白莲回”中的“偷”字展开教学:“偷”的行为有没有破坏小娃在你们心中的形象?学生在进行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理解为小娃撑着小船在荷花池中行驶,看到颗粒饱满的莲蓬子,忍不住采了几个来解馋;有的理解成小娃趁大人不注意时,悄悄溜出去采莲:有的说自己小时候也有过偷采的经历,说着说着,大家都忍俊不禁。课堂上画荷塘美景、唱采莲曲、表演采莲情境,童心童真童趣溢满课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缩短孩子们与古诗之间遥远的距离,带着孩子们走进古诗、亲近古诗、乐读古诗,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首要责任。

2.得“意”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地。小小的古诗包含着诗人深邃的情感、独特的人生经历,有时还折射时事的变迁、民族的文化。给小学生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还要看诗歌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学淡化对诗意的理解并不就是放弃对诗的推敲。诗词有“意”,课堂有“眼”。教学时抓课眼,抓一个关键的地方,牵一发而动全身,走进诗词的精神世界。《清平乐·村居》《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我们抓的是“醉”,因景醉,因趣醉,因情醉,因生活醉,从一个“醉“字走进诗词,品味研读,感受诗人的心灵和诗的精神?窦桂梅教学《游园不值》,围绕“怜”来进行教学。“怜”不仅仅是爱,还有惜,“怜”里带着深深的爱恋。读着,品着,琢磨出了不遇中有相遇,孩子们居然和诗人有了精神的相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可抓住“孤”展开教学。“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孤”指什么呢?孤单啊。仅仅是指孤单单的一条船?还有孟浩然孤独,李白也孤独,为什么李白会这样孤独……一个“孤”字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李白舍不得和孟浩然分别。这样,自然而然就“得意”了。一首诗歌的教学并不是逐字解释就能“得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诗歌所写的景、诗人心境、创作背景多角度去感受、品味、领悟、体验,体会其表现力,充分调动想象,进而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样,学生在与文字相遇的过程中触摸诗词的灵魂。

3.得“言”

古典诗词语言简明凝练,画面感极强,感情表达自然含蓄,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现在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贫乏、缺少表现力的现象,原因之一就是在语文学习中严重存在着“重文(重视记叙文)轻诗(轻视诗歌)”的现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中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文质兼美的诗词,高明的教师不仅要能带领学生跟着诗人的情感世界走一趟,还要揣摩诗人语言表达的魅力,学习语言文字。我们完全可以引领学生“经营”字句,用语言展开诗中的画面、用想象补充心灵的对话,通过触摸古典诗词的意象而学习寓情于景、托物寄情的表达方式。我们应立足于大语文,善于经营古诗而不会死守着几十个文字,通过扎实的训练,指导学生学会表达,促进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4.得“法”

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教学古诗一方面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给他们古诗的学法(如扩词法、补充成分法、更换词语法、调整词序法)来疏通理解诗意;另一方面也要指导生通过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社会背景方法去体悟诗情,习得古诗词阅读的基本方法。对中高年级学生,还要指导他们在拓展比较(同类诗歌阅读比较、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比较、同一话题的不同情感述说比较)中触摸诗人的情怀和民族的文化。凭着“用教材学语文”的责任心,我们应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带着学生通过读一首诗学会读一类诗,通过读一个诗人学会读一群诗人。要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最终自会读诗。

我们的古诗词课堂教学,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点,找准阅读的着眼点,把握语言的训练点。有了“三从”,才可能有“四得”。我们要把孩子引进美妙的古典诗词的殿堂,引进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殿堂,为孩子学习古诗词打下兴趣的底子、方法的底子、精神的底子。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