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善用课程资源提高课堂实效
杂志文章正文
善用课程资源提高课堂实效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9        返回列表

广东广州市番禺区石岗小学( 511450) 梁玉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标精神的指引下,很多语文教师都十分积极地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个别教师利用资源的目的不明确,只注重形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够深度,过分依靠网络资源,文本资源、隐性资源被忽略,资源的利用不当,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同时,课堂中使用的课程资源大多由教师收集,学生没有主动性。因此,如何使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课堂实效。

一、依据教学目标,选取课程资源

漫无目的地使用资源,只会使课堂教学浮于热闹的表象,而达不到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的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我们应该在深入理解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广泛的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合理取含,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度,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课标本)一文,用较大篇幅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象。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感悟想象。但这只能肤浅地体会到圆明园美丽的外表,要达到“体会文中饱含的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及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利用相关资源。如以下片断: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看几件国宝,(出图)看看它们到底有多珍贵?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十二生肖喷水池里的铜像,其中铜牛头、铜猴头和铜虎头是前些年中国从香港拍卖会上买回来的,猜猜共花了多少钱?

(学生纷纷猜其价钱。)

师:是九千多万元。三件就已经九千多万了,珍贵吗?

生:(齐)珍贵。

师:知道它为什么如此珍贵吗?

生:因为这些都是古董。

生:现在已经没有这些铜像了,物以稀为贵,所以卖得贵。

师:这十二生肖喷水池是由西方传教士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我国不少传统手法。它还用带有中国民间童话色彩的十二生肖替代了西方的裸体雕像。这在当时世界上是一个创举,是中西合璧的一件杰作。所以,我们了解这些历史文物不光要了解它经济上的价值,还要了解它在艺术(指板书)上的珍贵。这珍贵可以用钱来估量吗?

生:不可估量。

以上片断,教者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十二生肖喷水池在当时世界上的艺术影响”这一文字资料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深刻地体会到这些文物的艺术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二、紧扣教材文本,捕捉动态资源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往往能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让这些资源成为语文课堂的闪光点,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理想教学境界。但在捕捉这些可遇不可求的动态资源的同时,我们必须运用教学机智,及时回应文本,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侃侃而谈,否则,不但生成不了精彩的资源,还会影响课堂的整体效果。如本人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在引导学生品读“花生米几乎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时,遇到了以下情况:

师:同学们,你觉得这一小碟花生米的分量增加了没有?你从哪儿看出来?

生:我觉得花生米的分量增加了,因为文中用上了“好像”一词,可以看出这碟花生米看起来似乎没增加分量,可实际上是增加了。

(我对该生的回答表示满意,并让他有感情地朗读。

师:大家从中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总理太穷了,夜宵只吃那么少。

生: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搜集到资料,其实,总理每月的收入还不少哩。

师:有多少钱?

生:他和妻子合起来每月有七百多元。

众生:呀,才那么少。

生:在当时已经是不少的啦!我爷爷说那时候,两分钱就能买一根冰棍……

师:这同学说得没错。(我打民了他的回答,在班上影了他的资料,并画出了其中的几句总理夫妻的收入与当时的领导人相比已经算是不少的了。但他们俩用于补助他人的支出占两人总收入的1/4,余下的钱,积蓄够5000元就交党费。因而,他一生也没什么积蓄。同学们,总理省吃俭用,每晚的夜宵才一点儿花生米,省下来的钱却分毫不留。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生:周总理真伟大,怪不得他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

师:你也爱戴周总理吗?

(学生点头)

师:带着你的爱戴之情读读这句话吧。

(学生纷纷谈感受,朗读得更有感情了。)

在这一片断中,我及时打断了学生的高谈阔论,因为再谈论下去,这一教学环节就可能会变成讨论总理是否有钱、当时人们如何穷困的问题了。由于能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的动态资源,并灵活地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所以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总理的伟大人格,激发了对总理的爱戴之情,课堂教学也变得生动鲜活而又充满灵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立足语言实践,挖掘课程资源

学语文的目的是用语文,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应该重视语言实践活动。除了引导学生到课外进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探求语文课程资源以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提供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语言文字训练,这能更直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供资源,训练听说

曾听一位教师教学三年级的《荷花》,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出示了一幅幅荷花的美景图,其中不乏激情的导语,继而揭示课题并直接进入文本学习。这样的导入看似创设了情境,让学生进入了荷花的世界,为课文的学习做好了感悟的铺垫,但教者并没有充分地利用这辛苦挖掘的课程资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自主参与,能力没有得到任何提高,最多只能是提高短暂的学习兴趣。其实教者可以在出示图片后,先让学生观察,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介绍眼前的荷花;然后,教者才感情充沛地适当补充描述,继而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文本,看看文中写的荷花是怎么样的,跟图上看到的一不一样。相信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训练,使课程资源的利用更高效。因此,当我们需要利用课程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到资源的利用否有效,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素养。

(二)提供资源,训练读写

强语言文字训练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可以围绕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一文中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分别扮演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过程,并由之评价他们的演绎是否精彩。学生们不但非常开心,而且文中小嘎子和胖墩儿两人的动作描写对师生俩的表演作出准确的评价,朗读时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了。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体会写法。在此基础上,教师播放《小嘎子和胖墩儿第二次比赛摔跤》的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进行仿写。这节课中,教师巧妙地利用角色扮演和录像资源,调动了课堂气氛,让学生的读写训练水到渠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关注学生主体,共建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一书中指出: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参与者,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搜集资源、筛选资源、运用资源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课堂资源的共同建构者,让学生借助各种课程资源主动获得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增强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孩子们搜集学习资源的渠道越来越多,但学生往往对教师存在着依赖,能自觉搜集资源并灵活运用的不多。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措施,对能自觉搜集资源并能在课堂中、习作中恰当运用的及时给予表扬、奖励,如印小红花、鼓励性话语、加分等。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激发他们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欲望,并养成习惯。如教低年级的教师可让学生自做拼音卡片、识字卡片,学会在生活中识字;教中高年级的教师可要求学生学会在预习课文或准备习作时搜集相关资料。

(二)有效指导

要让学生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在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查找相关的资源帮助理解,如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对“白血病”的理解;如果是历史比较久远的课文,可查找作者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等:如果对课文相关情节、内容感同身受的,可联系生活实际或相关文字资料进行对比学习,如学习《老人与海鸥》一文,可以搜集其他有关人与动物之间的深情故事、照片,或讲讲自己与动物是如何和谐相处的:此外,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源进行归类、整理、提炼、内化,尽量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避免生搬硬套。

总而言之,语文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元的,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运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取舍,合理拓展,与学生一起努力构建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