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阅读教学应避免程式化
杂志文章正文
阅读教学应避免程式化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1        返回列表

江苏姜堰市教育局教科室( 225500)特级教师 沙华中

笔者经常参加大型教学观摩活动,深切地感受到,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同小异现象越来越重。可以说,程式化已成为小语阅读教学的一大弊端。

程式,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是“一定的格式”。程式化,即格式化。笔者以为,程式化是思维定式的外在表现,是创新的大忌。阅读教学程式化危害很大,它使教学失去新意,极易引起学生学习的疲劳感,甚至使学生丧失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益。

笔者通过观察与思考,发现程式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重要环节中均有所表现,现列举如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教材解读程式化

有专家讲教材解读应遵循如下一般方法和程序:第一,看文体;第二,解析文题;第三,细读文本内容;第四,寻找学生生活经验、语文经验与阅读文本之间的差距,以此确定教学内容。笔者以为,这是正确的,且很有必要。但正如专家所讲,这是一般的方法和程序,并不代表每课都必须如此。

其实,教材解读应该自由些。笔者以为,教材解读应随着阅读的兴致展开更合乎情理,也更合乎阅读的规律。所谓随着阅读的兴致,就是阅读者首先从文本中感兴趣的地方人手。一般而言,阅读者首先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即所读的文章写了什么(景、事、物、人),表达了什么(情感、道理、特点);其次,才关注文章是怎样表达的,诸如文体、写作的方法、语言的风格等。教材解读中,对文体应该重视,但不必强调得过了头。因为,文体从文学角度说,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而语文新课标将文体划分为: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等。要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叙事性作品不少是将写人与叙事夹杂在一起的,两者有时是不可分割的。如《九色鹿》一文,是写人,还是叙事?如果从文题看,是写人,但实质并非如此。因为,此文出自《佛经》,在流传中逐渐演化为民间神话故事,既然是故事,肯定有故事情节,但故事情节又少不了人物。所以,解读这篇文童,文体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明白“人要知恩图报,不能背信弃义”这一道理。如果按照程式化的步骤来解读教材,在解读文题之后,必然将理解人物特点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重点,这容易淡化《佛经》故事的教化功能,使教学偏离正确的方向。

随着性子自由读,细细品,是走出教材解读程式化的有效手段。当然,借助相关的背景资料或参考读物来辅助教材解读也是可取的,有时则是必须的。因为这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话题,所以不赘述。

二、教学思路程式化

正如笔者曾观摩过的两节《九色鹿》一课的教学,两位老师都是从品悟人物特点人手,其教学思路大致相同,即:初读感知人物特点(九色鹿、调达分别是怎样的人)一细读文本找根据(从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这样的特点)一从中明白了怎样的道理(人要恪守信义,不能恩将仇报)。其实,即使是写入的文章也不一定都要按照“归纳人物特点”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思路来展开。其方法应该也是多样的。还以《九色鹿》一课教学为例,谈谈除“品悟人物特点”之外的不同的教学思路:

——围绕故事情节展开。其具体教学流程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展开,教学的先后顺序为:九色鹿救落水的调达,调达千恩万谢一调达背信弃义,说出了九色鹿的住处一九色鹿严加指责,调达受到重重的惩罚。在这个过程中,相机研习九色鹿的善良与智慧,品悟调达的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人物特点,进而明白这个故事的教化意义。

——扣紧主题思想展开。其具体教学流程可以设计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给读者什么启示)一研读课文,细细品味(抓住“背信弃义”,追溯“郑重起誓”)一细读结局,升华主题(品味九色鹿义正词严的斥责及调达受到重罚的结果,深化理解“人不能背信弃义”的道理)。

——探寻表达方式展开。其具体教学流程可以设计为:初读感知主题一研读如何表达(人物的动作、语言,尤其是研读九色鹿、调达的对话以及揣度两者的心理活动。从这个角度同样能品悟人物的特点)一讲述故事情节(讲述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形成对比,增强讲述效果)。

由此可见,一篇课文的教学思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又是殊途同归的。只要广大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立足学生学情,定准教学目标和支点,就一定能避免教学思路的程式化。

三、教学方法程式化

教学方法同样应该是多样的,但现在的阅读教学方法却显得过于单一。在一些教师心中,语文教学方法只剩下一种了,那就是“朗读感悟”,所谓“以读促悟,读中见悟”是也。其实,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是一个“读”的方法。只剩下“读”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很片面的。朗读的确是感悟文本内容、品味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但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理解、品味,还有听、说、写方面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因此,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目标、任务而呈现出多样性。现列举除朗读感悟法之外常见的三种方法:

——读写结合法。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特性定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有由读到写的迁移性目标与任务。教学的第一步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悟文本内容、写作目的,归纳文本的写作方法(如构段方法、首尾如何呼应、自然段之间如何巧妙过渡、如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何运用反衬与环境烘托、如何铺陈以及作者的语言风格如何等);教学的第二步为当堂迁移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第三步为对学生的练写情况进行评讲与赏析。

——问题探究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实践其实就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这个角度说,语文课应该承载思维训练的任务。因为语言是形式,思维(过程及结果)才是内容,形式要服从于内容。忽视了思维,语言表达就会无病呻吟。所谓问题探究法,就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条理性。具体步骤为:学生质疑,并梳理出核心问题一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一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一形成结论,拓展延伸。对阅读教学而言,核心问题可以是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文章表达的匠心独运等。

——比较鉴赏法。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可以比较,如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同一篇文章前后不一样的写作方法等。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打破一、两节课时单独研习一篇文章的传统做法,可以围绕数篇文章采取主题式阅读鉴赏的方法来展开教学。比如,围绕同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同一主题作品展开比较式阅读,围绕同一主题不同作家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鉴赏等。

事实证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只要广大教师主动求变,多动脑筋,完全可以避免教学程式化,使教学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喜人景象,还语文阅读教学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