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例谈语文课堂的教学用语
杂志文章正文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例谈语文课堂的教学用语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6        返回列表

江苏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 222100) 李桂林

崔峦说: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实、扎实、朴实。可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我们不得不承认,有的教师讲解得太繁琐,挖掘得太深远,使语文教学变“胖”,失真了。因此,要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减肥瘦身”,要还学生一个干净简约的语文课堂。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简约呢?

一、过渡要精妙

听那些著名的教师上课,总有一种行云流水的舒畅感,这都得益于教师精妙简洁的过渡语。它衔接了各个教学环节,值得我们学习。例如,在教授《槐乡五月》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评价过渡的:

“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

师:(指名读)真香啊!

师:(指名读)更香了!

师:(指名读)太香啦!

在指导读句子的过渡语中,教师只用了“真香啊”“更香了”“太香啦”三个词九个字,看似很简单但每一次评价表扬了学生们的表现,巧妙地暗示了学生下一次的读书要求。教师无须用过多的言语引导,就起到鲜明的作用。简约的过渡点拨就使学生喷发出阵阵感情的清泉,这样的过渡堪称精妙!

二、指导要精辟

朗读需要引领学生把语言形象还原,品味到语言中的感情,同时还要理解文本中的语言意义。可有些教师指导不精辟,结果事倍功半,所以,精辟的阅读教学指导非常重要,它能带领学生走近作者,全身心地感受文本,从而使孩子们的朗读达到情感与情理的融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品读“撩一捧泉水可以洗脸了”一句时,一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体会“撩”字的精妙之处:

师:通过“撩”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觉到了作者游览时的悠然自得。

师:真好。将“撩一捧泉水”改成“捧一捧泉水”好不好?

生:不好,我感觉“捧”让人觉得很僵硬。

生:(豁然开朗地)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心情特别轻松,洗脸的动作也很随意!

在教师精心地指导下,学生们自主地进行了比较,感悟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孩子们自然地体会到了文字的妙处和其中蕴含的感情。

三、提问要精巧

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必不可少,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有效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精巧。

语文课堂的问题不在“多”而在“精”,课堂中预设的问题要体现课文的精髓,有利于孩子们思维的碰撞,能促使孩子们对文本有更深的体会和感悟。不要为了让课堂活跃,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毫无逻辑和深度,虽然整个课堂是小手林立,回答声不绝于耳,却失去了对文本语言的细嚼慢咽,学生难以体会到文章的精髓。例如,一位教师是这样教授《雨点》的。

师:雨点在池塘里干什么呀?

生:睡觉。

师:什么叫睡觉呀?

生:睡觉就是闭着眼睛睡觉。

师:你们懂睡觉的意思吗?

生:懂。

师:散步是什么意思呀?

就这样一直问下去,毫无意义。一年级学生虽然小,但不至于不懂什么是睡觉、什么是散步。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都停留在表层,对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毫无作用。这样琐碎的问题让孩子们不停地回答,课堂看起来一唱一和好不热闹,其实孩子们的心灵是紧闭的,是没有任何感悟的,更不要提锻炼思维能力了。

四、评价要精当

成功的教学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自然是有效的课堂评价。如果教师的评价方法恰当,就能不断地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整个课堂的节奏,甚至是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精当。只有精当,针对性才强,才会使评价的有效性增强。但现实中,诸如“你读得太好了”“真棒”这样的评价语言充斥着我们的整个语文课堂。这样的语言泛滥肯定会给教学带来不利影响,更无法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例如,教授《乌鸦喝水》的时候,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对狐狸这个角色进行评价的时候是这样的:

师:对狐狸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狐狸是个聪明的动物,他最终还是骗来了乌鸦的肉。

师:你的想法很与众不同了,太聪明了!

教师在评价的时候很盲目甚至是赞赏了学生的错误认识,没有从正面来引导学生认识到狐狸是用诡计不劳而获的,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这样不仅背离了文本精神,而且不利用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另外一位教师在教授《乌鸦喝水》的时候也提出了一样的问题,当有学生肯定狐狸的行为时,教师马上做出了精当的评价:“你很勇敢地表述了自己的想法,但你再想想狐狸是用怎样的诡计得到肉的。当你想通时,你一定不会像刚才那样称赞它了。”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马上会思考自己的疏漏,进而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课文的人本价值统一了起来。

回归常态语文,简约的教学用语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更是一个直达灵魂的过程。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