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浅谈利用课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杂志文章正文
浅谈利用课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7        返回列表

江苏泰州市口岸中心小学( 225300) 顾娟

一、语文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2012年5月,我以本校13位语文教师为调查对象,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87.8%的教师一般在整整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语文能力不到10分钟,程度只是点到为止;10.6%的教师基本上课文有什么就教什么,很少有意识地进行语文技能的培养;1.6%的教师不仅有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意识,而且在每堂语文课上都以一两个重点为培养主线,利用课文深入学习并运用。67.78%的教师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该放在课文分析中,口语表达能力该放在课文分析和口语交际中,写作能力的培养要重点在语文园地的大作文中。其实,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不过是对本单元能力学习的一种检测。阅读、口语表达、写作等语文能力是互通并互相促进的,一旦分开教学,便会变得孤立而不具体。那么,怎样才能利用课文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呢?

二、语文能力培养中教师必备的几个意识

(一)一定要有功能语文的意识

要想让学生真正拥有语文能力,必须让教师们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将侧重点从课文分析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培养,让课堂从课文理解为主要目的转变为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请看《我的舞台》教学案例。

师:(出示:30年前人类的幻想……时间为1分钟)看看谁记得快。(学生说,略。)

【评:这是教师在为本课的能力目标:培养高段学生抓住重点词快速阅读、快速记忆做铺垫。】

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你们没有注意到。

生:是不是题目?

师:对,课题也是一个信息。有时我们可以透过这个信息大致了解到课文的内容。

【评:教师在培养学生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师:默读课文,解决你们自己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我的舞台在哪?

生:我的第一个舞台是在娘胎里。

师:抓住重点词回答应该是什么?

生:娘胎。

(教师示范圈画,出示表格,学生填表,引导学生学会找重点词)

【评:第一次出现“圈重点词”训练,教师示范,学生尝试。】

师:那“我”在舞台上千什么呢?用同样的方法圈出重点词。

师:说说课文哪个部分特别吸引你。(学生说)

师:各有不同,那我们先来看看她在娘胎时的部分吧!

【评:教师在引导学生写批注。】

师:说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并像老师一样写在这句话的旁边。

(示范点拨后,学生练习这种方法)

教师用抓重点词获取信息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在课前谈话的“一分钟记忆”时,教师就已经在渗透这样的意识。这样的教学,简单而明了,思路清晰,同时也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头到尾贯穿着运用圈重点词、写批注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课文。本课教学教师讲解得少学生读、说得多,让学生学得深刻、学得实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才是语文的本。

(二)一定要有需要性预设的意识

怎么样才能上出一堂真正的语文课,这要从预设开始。课堂是动态的,如果你预设好一个唯一的教路,那么这堂课可能是“模子课堂”,上得再出彩也不是真语文。所以,我们要有多种预设的意识。质疑是生成,孩子可能会有很多想法、很多回答、很多不解,我们要在备课时多加考虑,这才能在一堂课中真正地帮到学生。

我们教师不仅要有多种预设的意识,还该有从孩子身上找预设的意识。一堂课中,什么该教什么不该教,不是课文内容所决定,而该由孩子自身能力所决定,看看孩子喜欢什么方式,我们就怎么教;孩子不会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预设。请看《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户断。

(初读课文。教师针对低段学生特点,多形式让学生读足、读够课文。)

师:(出示连环画)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连环画,讲讲这个故事吧。

【评:摒弃原有读的形式,这样不会使孩子觉得之味,又达到了读透的目的。】

师:我们一起来填空白画吧!让我们看看要画哪些东西吧!(学生填空)

师:(示范)你能像老师一样圈出来吗?

【评:初步渗透学生圈重点词能力的培养。】

有位名师这样说:孩子不会什么,你就慢慢教什么;孩子刚会什么,你就快快教什么;孩子一定会什么,你就不要教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教课文,不是教教案,而是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课本培养学生所需的语文能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语文课。

总之,本真语文是我们教师必走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会语文;只有这样,才能让课文成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踏板,让学生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形成书面表达、口头交流、日常阅读等多方面的能力。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