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中段阅读教学“教什么”
杂志文章正文
中段阅读教学“教什么”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0        返回列表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当前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常常困惑的不是“怎样教”,而是“教什么”。对于“教什么”,第二学段教师的困惑相对更多。因为第一学段是起始学段,识字成为重点理所当然;第三学段作为小学终了阶段,其年段重点自然落在篇章理解与表达上;而第二学段介于第一和第三学段之间,似乎既要关注识字,又要重视理解与表达,稍不留神,本年段特点就跑偏了,弄丢了。

第二学段的阅读到底“教什么”?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的年段特征与重点任务是什么?认真学习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并对照第一和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我们可以发现: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自己特定的任务,也有与第一、第三学段阅读任务相同但层次和程度不同的部分。总体来说,从文章构成来区分,不同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第一学段重点是字词,第三学段侧重于篇章,那第二学段就应该侧重于句段。第二学段如何侧重于句段,怎样在句段教学中落实年段重点?具体还在于通过句段等的学习,落实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两大任务:教学生读书的方法,教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教读书方法

第二学段是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期。修订后的语文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既有不同方式的阅读方法的要求,也从不同体裁样式提出了阅读任务,还从不同思维方向提出了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以不同方式习得阅读方法

在第二学段中,我们需要注重下列几种阅读方式的指导。

1.继续学好朗读。对于朗读,小学各年段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说明各年段都要努力弓导学生多朗读,并且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各个年段共同的重点目标。可以说,“朗读好”是各学段、各篇课文、各节语文课相同的首要任务。如果第二学段和另外两个学段一样,能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就已经实现了本年段的重点目标,也就完成了首要的、保底的教学目标了。

“正确”就是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读音正确,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流利”要求朗读流畅自然,语速适中,停顿恰当,不结结巴巴,不时断时续;“有感情”要求学生能初步领会文章的感情,能通过声音,并与动作、神态等配合,传达出一定的情绪、情感。

虽然各年段都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在各学段也有区别,它要求随着年段的升高,目标要求也更高。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第一学段的“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取消了“学习”一词,表明课标对第二学段的朗读层次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学习”,而是要“用”。

2.提高默读水平。默读已在第一学段有要求,第二学段在此基础上有更高的要求。第一学段只提出“学习默读”,第二学段不但提出“学习默读”,还有具体的要求:“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可以说,“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是衡量默读是否达标的标尺,是教师检验学生默读水平是否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的直观试纸。默读的要求也要实事求是,要切合第二学段学生的默读实际能力,不要过早在速度上给学生施加压力,因为课标在第三学段才有明确的默读速度的要求。

3.大胆尝试略读。所谓略读,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换句话说,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的速度。课标没有在第一学段提出略读的要求,在第二学段才提出了“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要求。略读可以和朗读结合,可以让学生通过略读训练后说说文章大意,再通过朗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宣的思想感情。第二学段的学生练习略读刚起步,因此不要求略读速度,学生如不能准确和简洁地概述文意也是允许的。通过不断的略读训练,第三学段的学生会比较准确地体会文意,略读速度也会不断提高。

4.继续练习诵读。诵读与朗读不同点有三:一是诵读比朗读声音更洪亮;二是节奏更鲜明,要疾徐有致;兰是感情更充沛,要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之中,并努力把作品的情感和神韵传达出来。

第二学段的课标对诵读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与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比较,第二学段的诵读要进一步强调“体验情感”和“领悟诗文大意”。与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来比较,第二学段诵读对语调、韵律、节奏等并不要刻意要求。

(二)从不同思维方向训练阅读方法

大家都知道,阅读必须有思维的参与。阅读中的思维参与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理解体会,包括通过听和读获取信息,进行理解、感悟、体会等,它的思维方向是从外到内;二是交流表达,包括说和写,即将自己内心的理解体会、思想感情传达出去,它的思维方式是从内向外。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关注词、抓住句、扭住段、感受篇,让思维活动参与阅读理解的全过程。其中,扭住“段”是第二学段的重点任务。

1.理解体会。在第二学段中,课标对生词、关键词句、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等方面都有“理解体会”的要求。

首先是理解积累生词。第二学段的课文中,生词较多,这是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机会。本学段课标提出了“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这提供了理解生词的方法途径,即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来理解。同时,也告诉我们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要重视工具书的使用。

其次是体会关键词句。对关键词句,课标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这项任务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在教学中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一是要引导学生感受到关键词句;二是要能联系上下文去体会、感受到关键词句的特点、作用。比如,《赵州桥》,要让学生感受到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在课文中有特别的作用,是关键句子;还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到这个句子的前半部表达的意思是“赵州桥坚固”,后半部紧承的意思是说“赵州桥美观”,这个过渡句是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三是扭住段感悟篇。对第二学段,课标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主要内容,课标提出的是“初步把握”,没有明确说“归纳概括”,体现了对这个项目要求的弹性。

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读了文套就要“初步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有难度的。我们知道,一篇文章都是由一段一段组成的,一段文字都是由一句一句组成的:我们要让学生初步把握“篇”的意思,还需让学生先老老实实把句读懂,再理解段,最后才合起来初步把握“篇”的意思。经过第一学段的阅读,到了第二学段,大多数学生对“句”的理解不是问题,问题是对“段”的理解往往囫囵吞枣,结果对“篇”的把握就模模糊糊了。因此,扭住“段”是感悟“篇”的关键。再以《赵州桥》为例,学生体会到了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的作用后,很容易归纳出第三段的意思就是写“赵州桥美观”。但是,如果学生按过渡句承上启下的特点,简单地把过渡句的上一段归纳为“赵州桥坚固”,那对这一段的理解归纳就不完整。因为这一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写“赵州桥雄伟”,第二层写“赵州桥坚固”,本段合起来写的“赵州桥雄伟、坚固”才恰当。只有学生正确理解了各句的意思,才会把握各段的意思,之后才有“篇”的意思的“初步把握”。有了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初步把握”,才谈得上“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交流表达。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敢于、乐于交流读书感受,交流阅读理解。读书的理解和感受,不仅可以通过口头方式,还可以通过读说写结合、听读说写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对第二学段,课标明确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敢于、乐于提出阅读中的疑问,具有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这也是一种交流表达。

(三)用不同体裁样式训练阅读方法

小学教材的选文涉及的体裁样式不少,包括一般性的记叙文,也有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还有儿歌、儿童诗、古诗文等。在第二学段中,修订课标对叙事性作品和诗文分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叙事性作品。在第二学段,课标对叙事性作品的要求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本学段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其任务动词有“复述”“初步感受”“关心”“交流”等四个。

我们的教学要围绕这些任务开展阅读训练:“复述”要引导学生在读懂文章意思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梗概进行复述,不能是背诵文章,也不能是归纳文章的大意;“初步感受”要和阅读理解结合,并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品的生动形象,感受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要引导学生深入作品之中,理解、猜测人物的命运,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交流”是要引导学生大胆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倾听他人的意见,并适当调整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2.诗文。在第二学段,课标对诗文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除了前面关于诵读的要求外,第二学段要强调学生在诵读中表达感情,在诵读中进一步增强对作者感情的体验,自觉根据诗文词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完成对诗文大意的领悟。

二、养读书习惯

在第二学段中,修订后的语文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读书习惯的荞成。

(一)收藏图书的习惯

在第二学段中,课标提出了“收藏图书资料”的要求。这个习惯是爱护图书习惯的继续。学生爱图书才会爱读书,收藏图书是爱护图书习惯的进一步发展。学生有“收藏图书资料”的习惯,有助于学生读更多的书,更爱读书。

(二)主动读书看报的习惯

在第二学段中,课标也提出了“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的要求,这与本学段关于“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的要求是互相呼应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使用课文链接,为学生推荐读物,可以由一篇带一部,一个作者带出一类作品,或者由一个主题引出一类作品等,推动课外阅读的进行。同时,要注重课外阅读的评价和交流,激发学生持久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

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就是阅读积累的过程,语文素养的生长过程无疑也是大量阅读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教学生课内的积累,也要高度重视课外阅读过程。对第二学段,新课标明确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从这里看出,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教学生有积累语言,形成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背诵优秀诗文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式。第二学段要重视词语的积累,在生字教学中,除了重视书写、理解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词汇,增加语言材料,并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用到自己积累的新词和新句。

小学阅读教学“教什么”?都要教“读”。第二学段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发展的黄金时期,那阅读教学还要“教什么”?那就要格外重视教阅读的方法,要重视教阅读的习惯,这是修订课标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