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走在“言”“意”和谐共生的路上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实录与反思
杂志文章正文
走在“言”“意”和谐共生的路上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实录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3        返回列表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直奔文眼,走近樟树

师:大家都读过课文了,那么,知道宋庆龄对樟树怀有怎样的感情吗?

生:她舍不得樟树。

师:是的,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其实这是两棵樟树。

师: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大家静下心来读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可以在文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还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简单地写一写读书感受。

(生静心默读,标划批注后进行交流)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一文本切入点引发有效质疑,就等于抓住了文本的主旨;再辅以朗读和批注,让学生在语言的丛林中穿越,自然便把学生带进了文本当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与樟树的距离,同时也为后来师生、生生交流积聚了足够的“谈资”。】

第二板块:立足文本,感受樟树

生:我从第四节中找到了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因为樟树生命力顽强,所以宋庆龄喜欢它。

师:你是通过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生:从“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稠密”“绿得发亮”这几个词可以看出它生命力顽强。

师:从这段话中,我们读出了樟树的生机与美丽。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文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樟树的样子)

大屏幕出示填空: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____,而且伸向四面八方,____。稠密的树叶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____还是____,她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哪位同学如果看屏幕能美美地读出来就超过刚才那位同学了。

(生不由自主地练读起来。接下来,大家纷纷挑战,指名看屏幕大声读并试背)

直接出示樟树图片,指名背诵。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者意在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圈画重点词语,说明作者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这样学生不难找到“枝干粗壮”“四季常青”“蓬蓬勃勃”“树叶稠密”这些词语,进而体会到樟树生命力旺盛。教者没有至此止步,而是有梯度地引导背诵、积累,让学生在积累语言过程中感受状物的写法。】

师:“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l:樟树还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当他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____;

当它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____ ;

当他制作成小装饰品的时候,它的香气____。

生2:当它做成小木塞的时候,它的香气仍旧存在。

生3:当它做成小木梳的时候,它的香气也还存在。

师:这就是永久保持的香气,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香气就存在一天。于谦在《石灰吟》中写道:“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们说樟树是“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什么在人间。”(香气)

师:这香气作用是什么?

生4:拒虫。它是拒虫的利器。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出示填空):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香气就____;只要香气____,虫类 ____。这是樟树的内在特性,别的树行吗?课文是怎么写的?学生纷纷说出上文写石榴树的语句。

师:作者为什么写石榴树?

生5:这样对比着写更能突出樟树可贵。

生6:这样写能强调樟树有香气,能拒虫,突出它的内在美。

师:这也是“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

【阅读对话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在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第二个原因中,学生的答案有“可贵”“香气永久保持”“香气仍然不变”“虫类怕它”等,以上所有答案都可以聚焦到“香气拒虫”这个词语中,它是樟树的可贵品质。结合樟树与石榴树对比描写,进一步感受其可贵。】

第三板块:人、树合一,感受人格

师:很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陈毅喜爱高洁的青松,王安石偏爱坚强的梅花,郑燮独爱意志坚定的竹子。文章读到这儿,你知道宋庆龄为什么独爱樟树吗?

生1:樟树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外形美丽、内有香气、能拒虫……

师:如果了解宋庆龄,你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出示宋庆龄的资料(略)

师:通过这些资料,联系你读过的关于宋庆龄的故事,你对宋庆龄奶奶有哪些认识?

生2:她很顽强,勇敢地与敌人进行斗争。

生3:她不怕敌人的威胁、恐吓,也拒绝了敌人给的金钱、官职、地位等利诱。

师:这就是宋庆龄,她被称为“国母”,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女性。你觉得宋奶奶与樟树有哪些相同之处?

生4:樟树的香气能拒虫,与宋奶奶拒绝诱惑抵抗“敌人”的品质相同。

生5:樟树四季常青,宋奶奶的优秀品质也四季常青。

生6:樟树外形美,宋奶奶也很美,气质很高雅。

师:现在你知道宋庆龄为什么独爱樟树了吗?

生7:宋奶奶想让自己像樟树那样高洁、高雅。

生8: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樟树蓬蓬勃勃,生命力顽强,她也要像它那样意志坚定。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没用很多文字写宋庆龄,而用大量的文字写樟树,但在字里行间里无时无刻都能看到宋庆龄的身影,这样的写法叫“借物喻人”。

师:宋庆龄生于1893年,逝世于1981年。这两棵樟树现在还生长在故居的庭院里,这不是两棵普普通通的樟树,它陪伴宋奶奶走过了风风雨雨。

师:我们崇敬宋庆龄,人们也怀着敬仰之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

(生齐读最后一节)

师:人们为什么总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呢?

生9:这两棵樟树已不再普通,它已与宋庆龄奶奶融为一体。在樟树前留影就是怀念宋庆龄。

生10:人们看到了樟树就好像看到了宋庆龄。

生11: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人们爱戴宋庆龄,也就喜欢上了樟树,所以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师:在20世纪风风雨雨的岁月里,樟树与宋奶奶一起走过了春夏秋冬,在人们心中它是宋庆龄的化身,它已与宋庆龄融在了一起。让我们带着这份崇敬再来读读这段文字吧!

【课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可是,课文的表达是含蓄的,因为在樟树与宋庆龄之间,有一道“鸿沟”,学生很难跨越。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补充相关资料,将两者链接,搭建一个对话平台。课堂上,教师巧妙地进行宋庆龄的资料介绍,拉近了宋庆龄与樟树的距离,也拉近了宋庆龄与学生的距离,使樟树与宋庆龄实现了融合,也使学生与文本对话提升了一个层次。】

【教学感悟】

一、实现“言”与“意”宏观建构

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关注言语内容,但这并非阅读教学的全部,还应关注表达,解读文本形式。而事实上,这二者是融为一体的。关注了内容,才能更好地解读形式,而关注了表达,则能更好地解读内容。 教学时,教师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组织学生感悟语言内容,形成对文本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的整体建构;还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如何引领学生领会文本形式,获得言语智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主要写了樟树的外在形态美和内在精神美。仔细揣摩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不难发现,作者是用借物喻人的叙述方式赞美宋庆龄的人格美。如何通过文本引领学生感受这些内容是教学本文的关键。因此,教者巧妙地找到“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一统领下文的句子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继而引发学生思考: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树?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树?这两个问题成为贯穿全文的核心话题。学生在与文本深入对话中,定会生成“外形美丽”“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生命力旺盛”“香气拒虫”“内在品格美”“高洁”“与宋庆龄一样高雅”等概念,并将“樟树一故居一故居的主人”紧密联系起来,进而逐层深入地进行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生动形象,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实现文本思想在宏观上的整体建构。

二、关注“言”与“意”微观表达

叶圣陶老先生讲到,语文这门学科有它的独当之任。他认为独当之任在形式上,在怎么通过语言文字来组织表达上。

首先,课文第四节,作者从枝干、树叶和生长特点等方面介绍樟树,教者巧用这段文字的表达形式,渗透状物文童的写法(整体一一部分—一整体)。在搭建背诵的“梯架”时,教者提供导背词语:“樟树不高”是人们对它的整体印象,“枝干”“树叶”是将樟树外形展开写,“四季常青”又回到了整体。这样,学生在感悟樟树外在美、积累语段的同时,又习得了状物方法,实现了“言”“意”兼得。

其次,教学第五节,教者借助句式“当它……的时候,它的香气____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香气就,只要香气____,虫类____ ,”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樟树有香气、能拒虫的内在美。在补充宋庆龄资料时,又一次“诱导”学生用本文新学的表达范式“无论……总是……”“只要……就……”进行练说,这样的表达使课堂弥漫着浓浓的语文味,悄无声息地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语文之根。还有,课文写樟树内在品质之美时用石榴树作对比,教者根据文本表达形式用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课文写樟树,为什么要写石榴树呢?”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潜心会文中理解“对比”的作用,收获了表达的技巧,实现了读写结合。

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时,教者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渗透“借物喻人”的写法,使学生顿悟“课文借樟树赞美宋庆龄”,这样的领悟来源于对内容的理解,又一次把“言”“与“意”统一起来。

总之,“言”“意”是相互融合的,阅读教学中就应该实现彼此共生,使学生既得“言”,又得“意”。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