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在对话入境教学中达成言说的审美自由——《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思考
杂志文章正文
在对话入境教学中达成言说的审美自由——《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3        返回列表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

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想比较轻松地突破难点,实现语言“入境”,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儿童的已有认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长句,学用关联词。2.厘清课文形象之间的主要关系,了解主要内容。3.对樟树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品读,充分了解樟树的“品质”特征。这样教学不仅可以有效突破难点,做好充分的阅读准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期待。

语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儿童入“言语情境”、入“言说场境”的三个核心要素,即为对话、体验、鉴赏。这一课时的教学,我依然本着对“小学语文课堂审美入境”的研究,采取的主要是对话教学的“入境”策略。

对话教学,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通过双方的语言交融达到心灵交流。这样教学师生双方不仅从对话中获得了知识,而且提升了精神。教学中的对话是在一定情境中讲求效率的交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真诚倾听和诉说,是人格平等的心灵交汇,是情感撞击、思维碰撞的灵性生长之地。

本课的对话主要就这样几个“谈资”展开:第一个回,是在初读课文后,对课题朗读侧重点的对话交流。通过这个话题,比较快捷、轻松地提炼出文章的主要形象,呈现出关系的平面图:一个人,两种树。这既是第一课时的学习任务,同时也对第二课时两者关系融合的学习做了暗示。第二个回合,是师生就对描写樟树的关键词语意思展开对话。对词语意思的交流对话、探讨和赏析,则是对樟树特点乃至“品质”的追寻。其中包括了对本课用词造句重点的训练,也就是对关联词用法的理解和造句。第三个回合,则是在课文最后一个环节的对话,谈资为“我们如何读进这篇文章的深处”。

关于这一点,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有两个预案给自己选择。一是,第一课时就有对宋庆龄的介绍,把人和树具有的本质类似的关系呈现出来;第二就是今天呈现给大家的这个方案。之所以最后确定这样教学,我的考虑是,与其我把一个学生并不熟悉的任务很突兀地介绍给学生,倒不如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对樟树品质有真切的认识;对文章呈现的文字符号表层意义有熟稔的阅读感知。这样,在深层含义呼之欲出的时候,再用一个话题激起儿童的阅读期待。那么.一个课外自主阅读和探究的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外加的作业,而是学生在对未来的深层阅读期待中主动地去接触一个伟大的心灵。这个探究比我们一开始就把相关资料交给他们要有意义得多,第二课的难点突破就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判断一种教学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关键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意向与教育过程互动的实质。真正的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世界的真正融合中。对话教学是师生交往的、互动的、合作的教学,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勃发的色彩,富有无穷的魅力。这样教学,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法官,也不是一味地纵容和廉价的“赞赏”,更不是一味迁就而使学生一直处于稚化状态;而是能够帮助学生进入学习场境,并能长久保持“入境”状态的语文课堂,其中具有高质量的师生对话,饱含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和言语才能。

附: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一篇优美的文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课题中有一个生字:龄,读好后鼻音。

2.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顺课文的长句子。

3.读准确了吗?读通顺了吗?(开火车读,正音)

出示词语:

粗壮稠密保持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崇敬瞻仰纪念 繁衍后代枝枯叶落

4.分自然段朗读,纠正读音和长句朗读。

二、再读课题,疏通课文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再读课题,你觉得应该怎么读?

A.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你突出了“樟树”,为什么?

——是的,课文写的就是两棵樟树。

B.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你突出了“宋庆龄”,为什么?

——不错,课文写的不是别的地方的樟树,是宋庆龄主席这个特别的人故居的樟树。

C.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板书:人

课文涉及的就是一个人和一种树。

三、品读樟树特点

1.那么这个人对这两棵树究竟有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相关的段落,并在主要的句子下画上横线。

2.找到了吗?读给大家听。

板书:舍不得

3.一起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4.宋庆龄主席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这两棵樟树到底有怎样的迷人之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4、5两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5.出示课文第四小节内容。

樟树不高,但是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1)谁愿意为大家朗读第四自然段?

(2)从第四自然段的描写中,你感受到樟树的什么呢?(生命力旺盛)

(3)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读第四自然段,哪些词语尤其让你感受到一种旺盛的生命力?

生1:枝干粗壮

师:是的,它才一岁吗?两岁吗?也许……(十岁、二十岁了)这么多年的岁月洗礼才长成“壮小伙”,这个词的确能体现樟树的生命力。

生2:四面八方

师:哦,这樟树真是家族兴旺,儿孙满堂呢!

生3:稠密

师:看图,叶片层层叠叠,阳光的缝隙都投不进来,真是勃发的生命力。

生4:绿得发亮

师:怎样才是绿得发亮?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绿得发亮?(绿油油、青翠欲滴)

生5: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师:春天,它是那么蓬蓬勃勃。

夏天,____。

秋天,____。

冬天,它还是____。

这就是四季常青。

师:这是一个叠词,知道叠词有什么作用吗?

师:酷暑严冬,樟树会遇到哪些恶劣的挑战?它怕了吗?它枯萎了吗?它衰败了吗?用上“无论……总是……”说一说。

举例:无论是北风肆虐还是大雪覆盖,它总是____。 无论 ___,它总是____。

(4)这样蓬勃的生命力让我们的心里也充满了力量和生机,谁能抓住关键词并用充满阳光的声音读好这段话?

(5)看来宋庆龄主席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是 ——。

请一位同学从这一自然段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词写到黑板上。(板书:四季常青)

6.品读樟树香气永存的特点。

(1)宋庆龄主席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仅仅是因为樟树四季常青吗?樟树还有什么迷人、可贵之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第5自然段,画出直接写樟树的句子。

出示: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2)读出来了吗?也用一个词来概括。(香气永存)

(3)说说哪些词句告诉了你樟树香气永存的特点?

生l: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对,直接说了“永久保持”。考古学家曾经从地下发掘出一段四千年前的樟木树桩,出土后仍然香气四溢。

生2: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家里放衣服的橱柜,最佳的选择是哪一种?为什么?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____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____

只要这木质存在十年,____

只要这木质存在百年、千年,____

(4)我们一起来朗读这段话,读得教室里香气四溢。

(5)老师也想读,可以带上我吗?

(6)用上课文中的这些关联词,填空读读。

(7)会背的就一起背。

(8)第5自然段的前半部分写的又是什么呢?自己读一读。

(9)谁来朗读给大家听听?

(10)作者明明是要写樟树,为什么又要写其他的树呢?不是多此一举吗?

(11)请一、二组读其他的树,三、四组读樟树。三、四两组会背的就不要看书。

(12)交换朗读,对比体会。

四、由树及人,引起阅读期待

1.现在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宋庆龄主席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

2.用上“是因为……”的句式说说宋庆龄主席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 3.用上“是因为……”和“不仅……而且……”两组关联词说说宋庆龄主席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 4.学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两棵樟树的特点,那么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是不是就可以到此结束了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中还有没有什么问题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品味的呢?把你想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学生汇报,教师在屏幕上打出孩子们提出的思考问题:

1.课文到底是写人还是写树?

2.写树为什么要写入呢?

五、布置作业

1.默写生字词,自主批改订正。

2.亲子语文活动:和家长一起搜集、整理、阅读宋庆龄的生平和故事。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