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要善于挖掘诗歌文体的“三美”——以人教版第二册《柳树醒了》教学为例
杂志文章正文
要善于挖掘诗歌文体的“三美”——以人教版第二册《柳树醒了》教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1        返回列表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提出,学生需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该目标从“语言、情感、想象”三方面对低年级学生如何学习诗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的教材中,不难发现儿童诗的比重较大,一共收编了23首儿童诗,将近占了第一学段课内篇目的20%。可见,儿童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小学低段中发展儿童语言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诗歌文体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基于以上基础,我们对《柳树醒了》这篇课文进行了以下三部分的解读:《柳树醒了》是一篇拟人化的优美小诗歌,它把小柳树比作了一个贪睡的小孩子,通过春雷跟小柳树说话,春雨给小柳树洗澡,春风给小柳树梳头,来告诉学生春天的变化。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结构工整、’卖起来又朗朗上口的小诗歌,他们最易于接受了。

一、挖掘诗歌中蕴含的语言美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拥有对韵文、韵语善于记忆的特性。《柳树醒了》这篇诗歌教材根据儿童的特点,编排得富有韵律。全诗句式错落有致,既兼顾了儿童的学情特点,同时又可使诗歌具有较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形成全诗回环、整齐的美感。

l.错落有致的句式美

这首诗的节奏合拍,源于句式的循环反复,更符合低段孩子的认知规律。

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

春雨给柳树洗澡了,洗着洗着,小柳枝哟,软了。

春风给柳树梳头了,梳着梳着,小柳枝啊,绿了。

而文中的句式就是这样简洁明了——

跟柳树______了,_着______着,小柳枝______。

这样教学,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学会迁移运用,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加深了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2.富有节奏的韵律美

文中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准确的措词,如“说着”“洗着”“梳着”形象地描绘出了像贪睡孩子的柳树醒了,在春光里生长着的优美姿态。文章寥寥数语就把春天的柳树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诗歌是韵律和谐的文学作品,除了词语的锤炼要准确恰当外,还带有很强的音乐性。如“醒了、软了、绿了”,使人言尽而意不尽,可谓余音绕粱,令人浮想联翩,思绪万千。整首诗中,还处处可见一些语气的助词,如“呀、哟、啊”,读着读着,仿佛在唱歌一般,朗朗上口。这样的文字就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儿童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更促使其对语言有更深、更细腻的感悟。

二、挖掘诗歌中蕴含的画面美

1.文字中的画面美

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柳树醒了》中,诗人着眼于“春雷、春雨、春风、春燕、柳树”这些景物的特点,为我们构建起了一幅美丽的、富于生机的春之图。而其中的“说话、洗澡、梳头、捉迷藏、玩耍……”这些活动,就源自于孩子们的生活,不用老师过多地讲解,读着读着,孩子们的脑海里自然而然就浮现出了这些再熟悉不过的生活画面。

2.插图中的画面美

诗歌中配有的插图,以鲜明的线条、亮丽的色彩勾画出了活泼向上、生机勃勃的动态的春之图:柳枝随春风摇曳,茁壮成长,孩子们在春天里快乐成长。那读书声、那欢笑声,给春天的乐谱上增添了美妙的音符,让人感到春天跳动着的生命力;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迷人的,春天是催入奋进的。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构成了诗歌独特的画面美。

3.想象中的画面美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会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以意境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柳树醒了》就是用画面唤起儿童的想象,把孩子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使他们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发挥自由的联想去填补这些空白,欣欣然走进诗的意境。孩子们读着读着,脑海中肯定会联想起这些问题:春雷会跟孩子们说什么呢,小柳树醒了时会不会像我们一样也揉揉眼睛、伸伸懒腰;春雨会怎样给柳树洗澡呢……在无尽的、充满乐趣的想象中,春雷、春雨、春燕等形象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丰满了,朗读起来更充满情趣了。

三、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情感美

一首好的儿童诗,必定是饱含着丰富的情感的,它能引起小读者的共鸣。这种情不仅能使儿童从中获得关照和愉悦,也能把成人读者带回那童心萌动的情景中重温儿时的梦。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

《柳树醒了》这篇诗歌大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柳树、春风、春雨等等都富于人的感情,孩子们徜徉在美丽的春天里,触摸着诗的韵律,好像自己变成了那棵刚被唤醒的柳树,在父母的关爱中变绿、长大。这些看似随手采撷的平凡镜头,用朴素无华的儿童口语叙写出来,把抽象的母爱具体化,字里行间溢满真挚动人的情感,真是其乐融融,富于童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作为教学的引领者,在教学设计之前就应“进入”文本,用心体察作品的神韵与作者为文之用心,理解文本的人文内涵和语言的魅力,感悟作者的情怀,将文本的精神融注于自己的情感之中,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在师生、文本、作者等多重对话中和思想碰撞、心灵交流中建构起新的意义。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