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自主体验: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
杂志文章正文
自主体验: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9        返回列表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流于形式、轻描淡写,学生收获较少。来看以下两个事例:

其一:是“走马观花”还是“细细玩味”

文本:《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片段)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

例A:

师: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这段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l:我读懂了谈迁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他四处寻访前朝的选闻。

生2:我读懂了谈迁终日奔波在风沙中。

生3:谈迁不顾年老体弱,夜以继日,奋笔疾书。

师:讲得真好,从这些语句中,你可以看出什么呢?

生(齐):可以看出谈迁重写《国榷》的艰辛。

师:是啊,一起来读,体会谈迁重写《国榷》的艰辛。

例B:

师:请大家默读这段话,画出谈迁历尽艰辛的句子。

(生读、划)

师:请大家小声读这段话,划找关键词语。

师:请你们再读这段话,用心阅读、用心体会,闭上眼睛,看看你的头脑中会浮现什么样的画面?

生1:我的头脑中浮现了谈迁寻访北京市民,问了好几位,都说不知道,但他毫不放弃,终于搜集到前朝的逸闻的画面。

生2:仿佛看到谈迁攀山越岭考察历史遗迹的画面。

生3:我看到了在寒冷的冬夜,谈迁披着旧大衣,边咳嗽边书写的画面。

师:是啊,透过这段文字,我们体会到这样感人的画面,请大家再读这段话,你的感觉又会不一样。

[分析]

上面两则案例中,教者都能紧紧抓住谈迁重写《国榷》的艰辛这一重点,A老师让学生通过读,找出有关语句,然后在读中体会,对文本的处理一带而过,可谓“走马观花”:B老师四次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一次比一次深入,“细细玩味”文本,把简单的文字变成鲜活的画面,巧妙地将文本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其二:是“隔山望水”还是“跋山涉水”

文本:《青蛙看海》片段

“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儿泉水。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台阶,到达了山顶。”

例A:

师:请哪个小朋友把这段话读一读。

(生1读)

师: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生1:主要写了青蛙跟着松鼠跳,最后到达了山顶。

师:青蛙跟着松鼠怎样跳呢?

生1:一级一级地。

师:这“一级一级地”应怎样读?

生2:应读得快。因为青蛙急于想看到海,心里很着急。

生3:应读得慢。因为青蛙跳得很吃力,它不是一下子就跳上山顶的。

师(犹豫地):你们讲得都有道理,我们还是来看看课件演示吧。(师演示课件)“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渴了……”等这些词句,我们要读得慢。谁来读一读?(生2读)

师:青蛙太累了、太渴了,能不能回去呢?

生2:不能。

师:为什么?

生2:回去就看不到大海了。

生3:老师说过: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

师(肯定地):是的。最后,青蛙怎样呢?

生4:到达了山顶,非常高兴。

师:我们一起来怀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例B: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是一只小青蛙,来,我们一起跟着松鼠跳上山吧。

(学生离开座位到过道里,教师点击课件,学生伴着音乐跳,兴趣盎然)

师:小青蛙们,继续跳,不要停下来,山顶就要到了。(学生继续跳,师换快节奏的音乐)

师:小青蛙们,现在感觉怎样了?

生(气喘吁吁):累!

师:我们一起来读前面一句话。(生读)

师:累了在草丛中歇会儿,渴了喝点儿泉水。

(生坐下歇,作喝泉水状)

师:太累了,太渴了,实在是太辛苦了,咱们回去吧。

生1:不!再坚持一下,就要到山顶了。

生2:现在回去,刚才的努力就白费了。

师:好!咱们坚持一下,山顶就要到了,继续跳吧!

(生跳.师切换到到达山顶的画面)

[分析]

教师A紧扣“一级一级”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如何读,在学生意见分歧时,借助课件解围,忽略了学生的切身体验。教师B根据文本和儿童的特点,在课堂上设计“跳”的环节,让学生切身体验。这样,学生亲身经历后,朗读的处理和情感的体验会大不一样。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