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精心预设,实现提问的有效性
杂志文章正文
精心预设,实现提问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0        返回列表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引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而要做到课堂上提问的有效,对所提问题的合理预设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怎样使课堂提问问得精彩,问得巧妙,问得切题,问得有效呢?

一、于文眼处问,激发兴趣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文眼,指的是一篇文章一两个关键的句子,甚至是一两个字。文眼虽小,却是文章的精华,是作者构思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内涵。俗话说,文眼是课文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学生可窥见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许多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教学中根据题目精心设计课堂中的问题,能达到以“问”促“读”,以“读”答“问”的目的,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针对文眼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乌鸦为什么找水喝?乌鸦怎样找水喝?乌鸦喝着水了吗?这样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感悟文本,而教学中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也就实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二、于主旨处问,整体把握

课文的灵魂是文本的主旨,学生明确了主旨,也就读懂了文章。因此,教师要紧扣课文的主旨来设计问题。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教者围绕中心句“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可以这样设问:从哪儿能看出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哪些语句又表现了他的爱国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几个问题抓住了这篇课文的中心内容,教师只要抓住这几个问题,就能顺利展开本课的教学。

三、于难点处问,一触即发

课堂中,教者高水平的提问能够使学生集中全部注意力,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发散思维,寻求最佳答案。课堂提问应少而精,关键是如何才能抓住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有些文章的关键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的有机组成,或统领全文,或揭示中心,或含义深远,是教学的突破口。在教学中,可在这样的地方进行提问,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两个主问题来总摄全篇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内容,明确思想。例如,教学《黄山奇松》一课,黄山松的“奇”,既是课文的学习重点,也是一个学习难点。教师可设计问题:黄山松“奇”在哪些方面?通过感情朗读去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其特点的?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领略黄山奇松的独特魅力,品味语言文字的优美形象。这既能引发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又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起到牵一“问”而动全“课”的效果。

四、于矛盾处问,激活思维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活思维,解决矛盾,抓住契机,突破难点。当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时,便形成了学生心理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例如,教学《夹竹桃》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地感悟夹竹桃的“韧性”,根据文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文中第三自然段,作者一口气写了院子里的十四种花,却没有提到夹竹桃,是不是离题万里呢?这种抓住矛盾的地方设置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对比衬托的表达方式,从而让学生对“韧性”一词的感悟真正丰满起来,进一步感受到作者季羡林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五、于情结处问,丰富体验

许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在一篇课文中往往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无论是以抒发情感为主的散文,还是侧重观点或知识的阐述的说明文,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因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文章深邃意境中写到的情节往往是作者情感愿望寄托的载体,应设计问题进行重点研究。而情感总是与认知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总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或是喜悦,或是悲伤,或是痛恨……语文教学中的提问,很重要的目的就在于找到两者情感的相通点,引导学生用心读书,把书读懂,进而具体感受语言形象,真切感悟文章的情感。例如,教学《桂花雨》一课,可以围绕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赏花甜”“摇花乐”“思乡情”来设计问题,置情感于问题之中,让学生人情入境,体会作者童年的欢乐及对家乡的怀念。在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时,可以这样来提问:外地的环境好,母亲会怎么说?外地的生活过得真舒服,母亲又会怎么说?引导学生体会,在母亲的心中,最香的是故乡的桂花,进而再次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得到升华。

六、从不同角度问,关注文体特点

每篇课文在写法、用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色,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问题,促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例如,教学《学与问》一课时,可以抓住说理性文章的特点,同时根据六年级孩子的年段特征,提出问题: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是怎样摆出论据证明这个观点的?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这样的问题不仅直接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而且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到了说理性文章的特点,从而能初步把握说理性文章的特点和规律,便于更好地阅读理解这一类文童的内容。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预设,这样才能使提问真正问在点子上,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