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语文教学“篇眼一顿点”的设疑例谈
杂志文章正文
语文教学“篇眼一顿点”的设疑例谈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6        返回列表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会不会“设疑”是教师教学技巧的艺术表现,也是学生学有所成的终极载体。小学语文教学中,设疑很关键,哪处设疑、如何设疑,是小学语文教学效益的根本所在,也是小学语文教师长期实践的课题。而从扫描“篇眼”着手,紧拎“中心”,研读“词句”,啃住“顿点”的设疑,不失为一种设疑教学的创举。

一、扫描“篇眼”设疑

课文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有“篇眼”之说,其内涵极为丰富,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一般来说,文章题目有突出时间、地点、人物或中心等几种形式。教学时,可以从剖题人手,精心设问,使讲读精要,体会深切。篇题又是课文的窗户,往往是文章的精要所在,高度概括了全篇的内容。因此,解释篇题会产生由“窗”窥“室”的效应。教者可将课题展开,咀嚼关键字词,巧设妙疑,引导学生缘疑而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譬如,学习《山谷中的谜底》,可围绕“谜”设疑:文中指哪儿的山谷?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这个谜怎么被揭开的?谜底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再如,学习《真情的回报》,教者可围绕课题“真情”设疑:真情和回报分别是什么意思?谁对谁给子了真情?“我”的真情(或给予)表现在什么地方?订户的真情(或者我获得的回报)表现在什么地方?而像《鼎湖山听泉》《游天然动物园》等文章,教者还可围绕“听”和“游”来扫描“篇眼”,组织设疑,实现对“听”和“游”的路线和内涵的真实把握。这样的设疑教学,学生学得积极,学得趣味,学得有效益。

二、紧拎“中心”设疑

小学语文的每篇课文总有明显的总结句、总起句、典型的议论句,或者是具有代表性的抒情句、反复句等。这些句子在文中往往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统摄全文,并对中心思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所谓的中心句。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要紧拎“中心”设疑,以此为突破口,实现“居高临下、俯览通篇,层层深入、明其要旨”的教学策略。

例如,在教学《船长》一课中,有这样一句高度评价船长哈尔威的句子:“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这句话,而后围绕此话进行感知,组织学生在读中理解“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深刻含义,再联系课文内容具体说说船长忠于的是什么“职”,履行的是什么“道”?句中的“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循着教师的问题设疑,放飞自己的思维,进行了深入思索,并在课文中努力地寻找可以回答教师所设问题的材料。教师通过这样紧拎“中心”的设疑,不但挖掘了课文资源,而且让船长舍己救人的品质在学生心中变得更具体、更形象、更高大。同时,学生也学会了质疑、释疑,提高了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揭示中心的能力。

三、研读“词句”设疑

小学语文课文多是出自名家之手,一字一词都独具匠心,一些重点字词堪称“文眼”。课文中,相当多的字词或词句都有着言简意赅、言尽意远、统领全文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这些字、词、句人手,深刻剖析,层层推进,串联全篇,这样的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例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回答“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患上如此重病?是什么力量支持他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想象他说这些话时的心理是怎样想的?学生带着问题走上阅读之路,很快就品出了“肖邦唯一能报答祖国的还是那颗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心”的中心。把握重点字、词、句,进行设疑研读,有助于驱动学生的思维,对学生深人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享受词句韵律的优美,有着颈领作用。

四、啃住“顿点”设疑

小学语文教学的设疑,更见于对课文“标点”的设疑上。标点符号是文本无声的语言,是作者倾向性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些课文中特定环境下的标点符号,其内涵更丰富,往往给人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明天,我们毕业》中:“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能忘记呢!”教者可抓住句中的“!”引导学生说说:同样都是反问句,为什么不用“?”呢?比较使用“!”和“?”的区别,学生在比较中掌握了用“!”比“?”的感情更强烈。又如,《海伦·凯勒》中:“……她用这动人的笔调描会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教者抓住“看”字上的引号,让学生议议,人们常用“眼”看世界,为什么海伦·凯勒却用“心”看世界呢?学生会自然明白,能用“心”看到世界的人,她一定有着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对文中标点符号多思多想,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意思,感受思想,体会感情,还能使学生学会准确地运用标点符号。

宋代学者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扫描“篇眼”,紧拎“中心”,研读“词句”.啃住“顿点”的一系列设疑,促使学生全面地掌握读书方法,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求学,最终就能实现“有疑”一“会疑”一“无疑”的自能学习境界。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