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着眼阅读细节给力素养提升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读方法例谈
杂志文章正文
着眼阅读细节给力素养提升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读方法例谈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4        返回列表

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中重要的工具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基的重要任务。而最好的语文学习材料就是语文教材。因此,如何利用教材(文本)上好阅读课,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就成了众多语文教师不断研究、摸索的问题。

一、潜心咀嚼,张扬阅读个性

每篇教学文本的遣词造句都倾注着作者精心地推敲和打磨。解读文本,就要学会从关键词句人手,学会咬文嚼字,从而感受作品中的形象,领会作品中的意境。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一文,就引导学生聚焦一个个小小的细节,从而达到了深入解读文本,提高学生语文理解能力的目的。

师:有一天,史铁生站在窗前,看见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便过来挡在窗前,不让儿子看,为什么?

生1:他会想,自己就像叶子一样,从嫩绿到枯黄,从枯黄到落地,因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生2:他会认为自己的生命很短暂。

师:一片树叶黄了,落下来了,就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让人非常难过,感到哀伤。“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身有残疾的史铁生面对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情景,他一定想到了自己,他会感到凄凉、悲怆,甚至于绝望。母亲这一“挡”,告诉我们母爱是什么?

生:母爱就是一个动作,一个不起眼的动作。

师:这个动作是给儿子的——

生:这个动作是给儿子的一个希望。

师:母亲挡住绝望,留下了希望。母爱是呵护,母爱是引导。

于老师抛出的“史铁生看着这落叶,他会想什么”这一问题,在当时的课堂情境中,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了通向主要人物内心世界的大门,学生和人物的情感得到了共鸣:·落叶悲秋亦悲己。随后,于老师适时地补充了一些诗句,使充实的课堂又多了一份文学色彩。此时,再聚焦到这个寻常的动作——“挡”,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出母爱的深沉。于老师对文本细致独到的解读使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二、生发联想,孕育朗读语感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唤醒生活的积累,牵引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和谐共振,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从而就能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如《笋芽儿》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把“春雨姑娘来了”,说成“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为什么这样处理呢?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更多语感积累,所以感受不到其中的奥妙。鉴于此,可以设计一段师生对话。

师:你听过春雨的声音吗?

生:听过。

师:春雨落在叶丛中会是怎样的声音?

生:沙沙沙,沙沙沙。

生:滴滴,嗒嗒。

生:刷刷刷,刷刷。

……

师:多么美妙的声音啊,难怪作者说——

生: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

师:你喜欢这句话吗?谁能美美地读读它?

抑扬顿挫的朗读,折射出学生们对语言的领悟和欣赏的成果。

三、抓实训练,培养双基能力

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适度的文本拓展与训练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如苏教版第五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文章起始:“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就来了。”大部分教师都会向学生介绍一个成语——一叶知秋。但有位教师却与众不同,抓住这句话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师:这一句话其实也就是四个字,是什么?

生:秋天来了。

师:同学们的习作《秋天的公园》《秋天的田野》《秋天的校园》……都是用“秋天来了”开头的。现在让你写这种题目,你会怎样开头呢?

生1:九月,从第一棵小草枯黄开始,家乡的秋天就来了。

生2:九月,从第一朵菊花绽放金黄的花儿开始,公园的秋天就来了。

生3:九月,从田野里第一枝成熟的稻穗开始,热闹的秋天就来了。

这样的教师是善于发现的,善于挖掘的,一句原本简单的句子,在教者的引导下,变成了活生生的例子,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工具。这才是真正的训练,真正的发展。

识文本、促能力是一种细功夫、慢功夫。从细微之处人手,你就会发现文本世界的另一片天空——“文本无语笑东风,揣摩有情长思量。一粒沙子一世界,野花开处见天堂”。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