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追本求源审时度势一一位基层教师对文本“辐射度”的探寻
杂志文章正文
追本求源审时度势一一位基层教师对文本“辐射度”的探寻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5        返回列表

通常情况下,语文课堂教学都要就相关的内容进行适当地延伸,以求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是课改倡导的新教学理念之一。确实,课堂学习资源的“辐射”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课堂辐射显得凌乱、无边,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思。

一、语文课堂文本“辐射”,值得探寻的梦

(一)什么叫“辐射”

所谓“辐射”,简而言之,就是为了使课内外知识达到有机整合,教师针对文本的特点或者内容的需求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它实质上是一种迁移教学。的确,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地囿于文本之中,应该适当地向课外辐射,以求深化主题的功效。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辐射无度的现象。只有把握好辐射的“度”,我们的课堂才会出现异彩纷呈的意境。

(二)什么叫“辐射度”

所谓“辐射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文本进行辐射延伸要有容量或时间、方式、内容等方面的限制,不能为了体现某个环节不而一味地辐射,导致语文课不像语文课。因此,对“辐射度”的把握则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我们每位教师,特别是公开教学时教师最想把握也最难把握好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辐射后的课堂教学探析

当下的语文课堂为了使课内外知识得到有机整合,教师要对文本进行辐射。这样,不少的语文课被上成了绘画课、自然课、欣赏课等。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采取哪种方式、利用哪些手段,都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观看视频、欣赏音乐,或是进行才艺大比拼等。语文课最终的落脚点都应放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上,其归宿在于为语文服务,为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服务。否则,语文就失去了语文的本性。

二、辐射,再度“瘦身”

如今的语文课,知识辐射已经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我们在公开的观摩教学活动中都能看到相关文本的辐射的内容。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和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辐射的深度和广度也因人而异。请看下面的教学实录片断。

师:同学们,学了《望月》一课,你们一定有许多关于月亮的诗句想背给大家听的吧。

生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你们这些诗句是怎么收集到的?

生:查古诗文书的。

生:小时候就背的。

课堂上学生背得一个比一个起劲。背完后教师又追问,一个接一个。

这样辐射的课堂,让人感觉到辐射脱离了文本的要求,变成了古诗背诵展示课。

如今的语文课,我深深地感到一种矛盾,即孩子的知识面与文本的衔接之间的矛盾。我们更多的是教给孩子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掌握语文技能。语文课堂应是让孩子在教师的引领下徜徉书海,品味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而不是漫无边际又不切实际地去辐射。这样,不仅会使语文课变了味,还增加了孩子学习的难度,让孩子觉得自己在辐射这个环节像个局外人。既不能让孩子随口乱说,又不能让孩子哑口无言,这就是对辐射度把握的问题。把握得好那将出现异彩纷呈的境界,把握得不好那就是画蛇添足。

三、如何对文本展开“辐射”

基于我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个人认为文本辐射应该从以下几点去把握。

(一)立足文本,这是辐射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用好教材,凭借教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体验、感悟文字之美。任何辐射都离不开文本,对课堂学习资源的挖掘与引进,归根到底是为“反哺”文本这一最终目标服务的,即补充文本,提升主题。这样使所学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升华。任何脱离文本的所谓辐射必将使课堂越走越远,导致难以收场的结局。辐射是以文本为载体和平台的,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更深的挖掘与链接,使课内外知识得到有机的融合,真正让学生得益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辐射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课外所学。有效的辐射,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活力。

请看《碧螺春》的课堂教学片断。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碧螺春的来历、采摘、制作以及品尝了碧螺春。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了家乡的云雾茶。谁来按照文中介绍碧螺春的方法介绍一下你收集的云雾茶?

生:云雾茶产在家乡的花果山一带。

生:云雾茶具有条索紧圆、形似眉状、锋苗挺秀、润绿显毫、香高持久、滋味鲜浓、汤色清明、叶底匀整等独特的品格。

师:是啊,说得真全面。

生:云雾茶沏茶时,最好先倒半杯开水,温度掌握在80℃- 90℃之间,不加杯盖,茶叶霎时舒展如剪,翠似新叶。须臾,再加二遍水,在清亮黄绿的茶液中,似有簇簇茶花,茵茵攒动。品之,滋味醇厚,清香爽神,沁人心脾。

生:饮用花果山云雾茶,对消炎、杀菌、治痢、化食等有一定疗效。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老师想的和你们是一样的。

《碧螺春》一课的教学,教师让学生根据本课的写法汇报收集的云雾茶,孩子们都能够就相关内容按照本课的内容结构进行交流。这样的辐射让孩子们在充分了解碧螺春的基础上,了解了家乡的名茶,使本节课学习内容得到升华,让学生明白了学习目标。这样的辐射围绕文本来展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以文本为中心,以汇报的方式展开辐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教师以找到辐射的最佳答案为出发点,进行适时引导、巧妙点拨,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树立和保护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评价学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自觉的发展。

(二)取决于教师,教师是课堂的舵手

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就好比航船的舵手。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其熟练驾驭课堂的程度。教师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对教材的理解透彻,驾驭课堂自然就游刃有余。当课堂出现一些偏颇时,教师可以及时地进行引领,予以纠正,对孩子能够适时进行点拨,这样课堂上孩子小手起举,小脸通红,才能得以充分展示。

请看《三顾茅庐》教学片断。

文章第二段有这样一段话: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张飞、刘备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1:张飞性急、鲁莽。

生2:刘备稳重、尊重人才。

师:你还知道三国中的哪些人物,他们都具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 此处教师是想借助所教内容,让学生交流所了解的三国人物。由于教师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越说越多。 下面再请看《孔子游春》的课堂教学片断。 师: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春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同学们,作者把大自然比作母亲,文章中列举的几个部位多形象呀。你能试着按照文中的写法吧省略号处补充几个吗?

(学生小组讨论,接着交流)

生1:滚滚河水是她的奔腾的血液。

生2:美丽的彩虹是她的漂亮的发卡。

生活处处有诗意。课堂上一个简单的省略号被教师这样一启发,便充满了生气与活力,使学生找到了灵感,辐射了知识。作为授课者这很可能是课前所预设好的,作为听课者是一种学习。课堂教学是教师永远未完成的一种创造。

(三)尊重学生,甄别主体的差异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肯定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作为授课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经验、阅历、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出现不同的理解。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甄别主体的差异性。

如上文的《三顾茅庐》教学片断,教师要求学生谈一谈所了解的三国人物。此问题对读过《三国演义》的孩子而言,那是小事一桩;对没有读过的孩子而言,那是白问,课堂上他只有坐在位置上不说话的份了。因此,教师在进行辐射之前,首先要充分了解孩子的预习情况,考虑孩子的认知能力。在辐射延伸时,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这样,让孩子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否则,再精彩的辐射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达不到课堂教学的要求。

(四)抓住时机,展示辐射的魅力

在鲜活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善于抓住课本辐射的时机,把握课本辐射的火候,用好课本辐射这根“魔棒”,既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更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辐射延伸可放在课文学习的不同时段进行。如搜集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可以放在课前,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为学习新课掌握第一手资料;相关读物的推荐可安排在学完课文后,用来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于到课外学习中,巩固课堂的学习成果,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课中,则可以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触类旁通。请看《燕子》的教学片断。

文中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就构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作者在写此段内容的顺序依次为:羽毛——翅膀——尾巴。

师:我们刚才通过研读了解了燕子的外形。作者的写作顺序非常清楚,现在我们也按照本文的写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生:我写的是小花猫——一身雪白的毛发,铜铃般的眼睛轱辘辘地转,八字形的胡须非常整齐地排列在脸旁,这就是我家可爱的猫咪。 辐射延伸是课堂永远的话题。让我们立足文本、抓住时机,做到因人而异、适时引导,提高课堂辐射的效度。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既有“质”又有“量”。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