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点亮生命课堂——《哨卡》一文的教学随想
杂志文章正文
点亮生命课堂——《哨卡》一文的教学随想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7        返回列表

——《哨卡》一文的教学随想

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226001) 张美芹

《哨卡》是一篇描写军旅题材的文章,主要写了在大雪弥漫的日子里,一位将军坚持去哨卡慰问战士,他发现一位战士在高原哨卡果了五年时间,他便生气地质问团长。后来,随员告诉将军,那位士兵就是团长的弟弟,将军深受感动。那文章重点写谁?表达的主旨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引发教师再次潜心阅读,以求迈向课文深处。经过一番研读、思考、碰撞后,大家明晰了文耄所要表达的主旨,那就是表现军人群体的忠诚与奉献。有了这样深入而准确的文本解读,教学目标及重点不言而喻,教师们预设教案也有了恰如其分的价值引领。

一、扣住“细节点”,走进人物内心

课文展现了两个感人的场景,一个发生在温暖的哨卡宿舍,一个发生在飞雪漫天、寒风刺骨的哨卡。作者将人物的描写置身于特定的场景中,并通过动作、神情、语言等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军、上校和士兵,他们的形象都在细节描写中熠熠生辉。教者要善于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场景中,扣住描写人物的细节点,品味这些细节描写的言外之意,弦外之声。

在教学第一个场景时,教者带领学生着重感受将军的形象。首先要求学生自读,找出描写将军的语句,然后引导学生朗读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

将军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

“太危险了——”

“战士们更危险,走!”

教者启发学生思考将军说“战士们更危险,走!”这句话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语气,引导学生用:将军(

)地说:“战士们更危险,走!”进行语言训练,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体会再来读一读这段对话,从而读出了一个恪尽职守、毅然决然的将军。教者就是让学生从短促有力的对话中,以朗读为主线,一步步走进将军的内心,感受将军的伟大形象的。

课文第二个场景对将军的描写更是浓墨重彩,神情、语言等细节的描写尤为生动形象。教者在教学中更是抓住这些细节之处,引导学生挖掘将军的光辉形象。学习第7-10节,教者首先让学生通过默读关注将军的情绪变化:严厉——生气——惊愕,接着引发学生思考这些情绪变化的缘由,然后有感情地读好将军说的三句话:“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你就这样带兵?嗯?”“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教者以这三句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揣摩、领悟,并通过一次次朗读,把将军的质问、责问、追问推向实质。由此,学生真正读懂了将军的内心,读懂了将军的情怀。原来将军的情绪变化缘自那位忠诚而坚守的年轻士兵,将军的每一个神情,每一句话语都蕴含着对士兵的挚爱,而此时此刻,将军爱兵如子的品格也就深深地印在了每个学生的心中。

在感受上校和士兵的形象时,教者也是通过抓住这些细节点走进人物内心的。因为有了对细节的品味、感懵,一群军人的形象便会在每个学生的心中走向丰满,进而深刻。

二、挖掘“生长点”,激起情感共鸣

教者在教学中还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生长点”,引发学生想象与思考,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让思想闪耀课堂。

(一)从风雪中的“伫立”悟出敬意

课文描写小战士有这样两句话:

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

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

教学回放:

师:读这两句话,哪个词触动了你的心灵,为什么?

生:伫立

师(呈现画面,语言描述):看,这就是伫立在风雪中的战士,在呼呼的北风中,在皑皑的白雪中。这位战士只有20岁左右的年纪,是什么让他变得又黑又瘦,憔悴而苍老呢?

生:(略)

师(拓展资料):高原哨所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哨所缺水,早上一盆水大家洗脸,晚上加热一起洗脚。哨所地处风口,一年刮风超过300天,风力均在六级以上。因为严重缺氧和强紫外线长期照射,他们有着紫黑色的脸、稀疏的头发、紫红肿胀的手,那是哨所留给他们的印记。

师:长年累月的驻守边疆,使他过早地失去了青春的容颜。其实,环境的恶劣、物质的匮乏有时并不可怕,你知道比这更可怕的是什么吗?

生:难挨的寂寞,是对家的思念….

师: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这些驻守哨卡的士兵呢?

生:神圣的职责、炽热的情怀……

师:是啊,伫立在风雪中的战士,伫立的是他的身姿,更是他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精神!

教者抓住“伫立”,先引导学生感受士兵伫立风雪中的外部形象,然后透过这表面的“又黑又瘦”“憔悴”,不失时机地介绍哨卡生活,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士兵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接着追问,更让学生感悟到士兵内心的精神动力与感人魅力。由此,“伫立”的丰富内涵在学生的心中深化,而真正伫立学生心中的不仅仅是士兵的形象,也是他忠诚与坚守的风骨。

(二)从无声的“军礼”中读出感动

“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千言万语化作最神圣的军礼,而这无言的军礼中饱含着无限深情。可以说,在文章的表达上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教者在教学这段内容时,善于挖掘和激发学生情感的“生长点”——军礼,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表达内心的感动,书写真挚的情谊。

教者是这样启迪学生思考的:军礼,无声的语言,表达着崇高的敬意!透过这神圣的军礼,你能体会到此时他们心中燃烧的激情吗?并出示句式:

要把军礼献给____,因为

学生用以上的句式想象补白,在深情动人的音乐声中,学生的思绪打开,情感的闸门打开。学生发自心灵深处的表白,抒写了军人的英雄本色,讴歌了军人的神圣庄严,课堂涌动着感动的暖流。

三、激活“情感点”温暖学生心灵

文本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而军人的形象也是让学生敬而远之的。那如何让故事走进学生的心灵;如何让军人的形象在学生的眼里变得具体可感:如何缩小文本与学生的心里距离,达到文本、老师、学生的三位一体,和谐统一的课堂境界?教者精心创设情境,或用音乐渲染情境,或用画面展示情境,或用语言描绘情境,让学生置身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与文本相融,与人物交流,进而让老师的激情、文本的动情、学生的人情,奏响温暖的生命课堂,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滋养。

教学中多次将音乐、语言、画面等优化组合,创设情境:播放风声让学生感受其环境恶劣,身临其境;展示伫立在风雪中的战士画面,配上深情凝重的音乐,激发学生对年轻士兵驻守哨卡的默默坚守表达敬意;为了感悟神圣军礼的丰富内涵,军人的内心世界,用音乐的渲染,拨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内心的表达也倾泻而出。特别是为了感受军人群体的可敬,教师一边呈现军人在不同时期,在关键时刻挥洒热血的图片,一边播放《为了谁》这些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同时还配以真切感人的语言描述:在哨卡上,在天地之间,军人们似一根根擎天柱支撑着天地,祖国960多万平方千米,有千千万万的子弟兵坚守支撑起我们的幸福生活,他们筑成了祖国的钢铁长城。战争年代,他们甘洒热血,保家卫国;和平时期他们抢险救灾,出现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他们的地方,他们无愧于这光荣的称号——最可爱的人!

教师激发学生真情表达: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对人民的子弟兵,对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说些什么,拿起笔给可亲可敬的人儿写下一段饱含深情的话语吧!

最后学生齐声朗诵《赞美你——中国的军人》!

学生用饱含深情的话语抒发对军人的真情,用真挚感人的朗诵表达对军人最崇高的敬意。这样教学,有情有境,有声有色,让课堂拥有了温度,让学生拥有了一次美丽的精神相遇。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