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教理与情趣齐飞 知识技能融一色——一年级句子启蒙教学策略谈
杂志文章正文
教理与情趣齐飞 知识技能融一色——一年级句子启蒙教学策略谈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2        返回列表

——一年级句子启蒙教学策略谈

浙江宁海县桑洲小学(315607) 杨启莉

字、词、句、段、篇,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而句子教学则前承字、词,后接段、篇,起着桥梁的作用。抓好句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重大意义。一年级是句子教学的启蒙阶段,进行严格有效的句子训练尤为重要。

然而,一些教师在日常的句子教学中却存在着重认知、轻技能的现象:一是胸无成竹,随波逐流。教师对一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句型结构胸无成竹,教到哪里算哪里,往往不能抓住教材所安排的一篇文章或一个单元的重点句型进行教学。二是偏重认读,概念模糊。有些教师认为一年级学生只要会认读生字,能认读句子,能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就可以了,忽视了规范的句子概念的牢固树立。三是机械重复,缺乏科学性。句子训练大都放在课堂作业中、试题练习中进行,这样的训练往往以讲解作业的形式展开,没有计划,没有预设,重复多,收益少。四是空想练习,避实就虚。一味追求答案的正确,严重忽视了学生多彩的生活、天真的童趣。为求考试得分,句子训练一般索然无味,甚至整齐划一。

怎样做到“教理与情趣齐飞,知识技能融一色”,走出启蒙阶段句子教学的误区呢?

一、梳理教材,建立明确的句子脉络

教材是教与学活动的基础,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土壤。要用好教材,教好语言,必须梳理教材,做到胸有成竹。

一年级教材选择了一些常用的句式作为句子启蒙教学阶段的重要内容进行训练。如下表所示。

分析此表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一是从纵向看,两册教材对句子学习的要求是呈梯度上升趋势的。如上册要求写“谁干什么”,而下册在此基础上要求写“谁正千什么”。下册教材首次出现了两个并列关系的关联句的学习,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二是从横向看,上册教材比较注重基本句式的学习,下册教材比较注重带副词的句式的学习,而且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如“正”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渐渐”表示程度随着时间延续而缓慢增减;“已经”则表示动作、变化的完成或达到某个数量。前两个表示变化的持续和过程,后一个则表示变化的完成。这些语言的细微变化,就要求教师要在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

制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梳理教材有利于我们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做到目标明确;有利于我们在进行学习任务分析时,快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起点能力,从而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

二、立足课堂,树立牢固的句子概念

句子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到句子,对于“什么是句子”的认识还不到位。作为低年段的语文教师,要通过传授句子知识和实际训练,逐步帮助学生建立句子概念。人教版教材在开始学习汉语拼音复韵母的第一课,第27页的插图中首次出现了句子:“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紧接着,在第29页的插图下面出现了一个由三个句子组成的段落:“小猫爱吃鱼。小狗爱吃肉。小马和小牛爱吃草。”

这两课的句子教学应该是有梯度、有衔接的。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1.认读句子,把句子读正确、流利。

2.理解句子,引导学生明白句子是图中哪个孩子讲的。

3.认识句子,启发学生思考:句子讲了什么?谁干什么?让学生知道一句话讲完了要用句号。

【第二课时】

1.承接——上节课学了一句什么话?一句话讲完要用什么符号?

2.巩固——出示新课内容,找一找:有几句话?

3.生长——你发现这三句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相同结构。

4.掌握——熟练后,可以让学生模仿说一句话:____爱吃____。

句子教学要依循教材的脉络,立足课堂,从句到段,从段到篇,经常性地进行数句子、标自然段序号、句子填空等基础训练,稳扎稳打,让学生在每次不露声色的训练中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学生自然而然会慢慢形成句子的概念。

三、科学预设,习得规范的句子结构

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已经积累了一些口头语言,这是入学后学习书面语言的基础,但是口头语言的不规范,往往影响到思想的正确表达。因此,入学后教师要对学生已发展的句子结构作进一步润色和规范。句子结构的习得必须通过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来完成。如“从”字句训练的简要过程就是一个科学预设、规范句子结构的典型案例。

1.出示例句。

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

亮亮从屋里跑出去。

2.读句子,说说三个句子的相同之处。

3.观察每句话中“从”字前面的词语分别表示什么?你还能说出其他像这样的词吗?观察每句话中“从”字后面的词语分别表示什么?说出其他这样的词。

4.补充句子。

雪花从( )( )。

小草从( )( )。

小猫从( )( )。

5.拓展:( )从( )( )。

6.辨析。

鱼从地里钻出来。

太阳从天上升上来。

分析此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它的严谨:先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认读之后,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发现了句子的结构模式,也就发现了这个句子的规律;然后经过进一步分析,知道了“从”的前面和后面的句子组成内容,并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说出类似的词语,为下一步的补充句子和拓展训练进行了铺垫;最后出示辨析题,对句子规律的掌握情况当堂检测、巩固。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功不可没,当学生牢固掌握了句子结构后,就会对错误的句子、不规范的句子特别敏感,这就形成了语感。

四、动态生成,回归真实的句子本性

句子的生命在于交际。句子训练,说到底是为了表达的需要,为了生活和交际的需要。要抓好句子教学,教师必须以生为本,紧密联系生活,变呆板的模仿、讲授为灵活的对话、感悟,使教学带有浓厚的生活情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下面是“什么地方有什么”句式训练的简要过程。

1.出示例句,同时出示图片。

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

江上有一座大桥。

2.比较相同点,发现句子结构特点:什么地方有什么

3.出示:屋子里有____。(提示学生把“屋子”想象成自己家)

4.出示:____有____。(结合回答出示图片:大海里的鱼虾、天空中的飞鸟、森林里的鸟兽、书包里的学习用品、超市里的货架等)

此案例向我们传达的含义不言而喻:在严谨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能明显地读到一年级学生的信息——入学不久的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很弱,面对一个填空,一个句式,他们的小脑袋可能会一片空白。即使通过训练,他们能记住一些答案,但那也是空洞的,是一种机械式的训练。当形象的图片、生活化的场景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你会发现,教室里的眼睛“唰”的亮了起来,学生的语言一下子被激活了。下次,当再次面对这样的造句练习时,他们的思维便会配着那些印象深刻的图片、亲切生动的生活体验同时出现。奥苏伯尔指出:有意义学习的心里机制是同化,是新知识进入旧知识网络并被同化吸收的过程。让句子教学生活化,回归真实是有意义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五、强化首次,掌握典型的关联句式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叫复句,也叫关联句。关联句的结构一般很固定,是典型句子类型,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称象》的课后习题中,教材安排了“一边……一边……”的练习。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关联句的学习。“一边……一边……”是并列关系的关联句,根据句子特点和教材安排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1.出示例句。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我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一边 一边 。

教师指名读句子,发现两个句子的共同特点:都有“一边……一边……”

2.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吗?根据回忆出示句子。

小白兔一边跑一边喊。

3.讨论,发现“一边……一边……”句式的规律:两个动作或者两件事情同时发生。

4.辨析比较。

妈妈一边吃饭一边唱歌。

小明一边听课一边练字。

5.尝试梯度练习。

小白兔一边割草一边____。

乌鸦一边飞一边____。

蚂蚁一边____ 一边____ 。

一边____ 一边 ____ 。

6.辨析讲解学生练习中的正确和错误造句。

7.拓展积累:“一边……一边……”的另一种形式。

出示课文《要下雨了》的例句:“小燕子边飞边说要下雨了。”

尝试练习:边唱边_____

边_____

边笑边____

边____

一年级句子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首次问题”,就是一种句型首次出现在教材的什么地方。万事开头难。对于典型句子的首次学习尤其重要。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学过的课文中回忆相同的句子,和例句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规律后,又利用刚学的教材中学生熟悉的小动物和故事情节,进行句式练习,以引起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使他们更好地进行新句式的学习。在经过辨析、理解、运用后,教师又别出心裁地出示了教材中出现的“一边……一边……”的变化句式“边……边……”,进一步对这种句式的规律进行拓展和巩固。

总之,句子启蒙教学阶段,教师要做的工作必须科学、细致、扎实、有效。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受到年龄、理解能力、课外阅读量、朗读等多方面因素的约束与限制,使得他们对句子的掌握与理解不可能像中、高段的学生那样,能在读中悟情,读中喻理。这就要求教师花更大的精力在训练的设计和引导上,做到“教理与情趣齐飞,知识技能融一色”,兼顾听说读写等诸多教学要素,让学生慢慢向句子靠近,牢固树立规范的句子概念,让语文教学呈现新的前景。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