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品味语言策略研究
杂志文章正文
品味语言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2        返回列表

江苏启东实验小学( 226200) 袁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作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章的好词佳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独到之处。那怎样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呢?

一、直观演示,理解词意

在阅读教学中,有许多词语如果简单地下定义或者通过语言描述很难讲清楚,这时就可以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理解。比如,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学生对“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中的“渐渐”较难理,我通过实物进行演示: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扔下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有何变化。当看到水面在慢慢升高时,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就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变化”的意思。然后,我让学生也演示一遍,这样学生对这个词语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引导他们用“渐渐”来造句也水到渠成了。

再如,教学《这儿真好》一课,学习“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这句话时,很少有学生见过这样的天空、树木、小河。对“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这些词语的感悟,学生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因此,在学生阅读完本段文字并展开想象后,我出示视频,让学生亲眼看一看蓝湛湛的天空、绿茵茵的树木、碧澄澄的小河的景象,然后再回到文本谈体会。这样学生就能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移换比较,注重自悟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而语文教学正是要教会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去感知语言文字的精妙,从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比较是词句品味中最常用的办法。阅读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的字词句时,找个相同或相近的说法,与原来的进行比较,看看哪个说法好、为什么好,从中品味、领略词句的情味。如《丰碑》一课中,将军看到一位战士冻僵后十分生气,他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吼”字换成“喊”字或者“说”字,让学生进行比较、品味。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原句用“吼”字能更好地表达将军当时无比悲痛愤怒的感情;如果改为“喊”或“说”,表达感情的程度就减弱了。

我们还可以用换词的方法进行教学。换词就是引导学生把要细细理解品味的词换成别的词来试一试,通过体会一个词语运用得成功或者不成功的过程来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进而实现深入品味词句的目标。例如,学习《丑小鸭》时,让学生给“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伤心地离开了家”一句话中的“非常”换一个词表达同样的意思,学生会想到用“特别”“十分”“格外”等词来换。在换词的过程中,学生不论是对“非常”这个词,还是对这个句子都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品读。再如,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品味“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字:请用“趴”和“躺”分别替换句子中的“卧”来读一读,然后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读后笑着摇头。有的说“太难听”,有的说“真别扭”,还有的说“万万不能换”。这样一次换词经历,让学生充分品味到了辛弃疾词中“卧”字的绝妙。

三、咬文嚼字,培养语感

对一些字、词、句进行“咬”“嚼”,能让学生在领悟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境中,揣摩语言的情韵。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道:“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这是小女孩第五次擦燃火柴。前面三次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看到了大火炉、烤鹅、圣诞树,第四次擦火柴看到了奶奶。这时小女孩看见奶奶是多么的激动,留住奶奶的心情又是多么的急切。所以,作者用了“赶紧”“一大把”这样的词语,让读者感受到小女孩是多么的想把奶奶留住。小女孩整整一天受冻挨饿,这时候她已经神志不清了,所以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她看到了许多平时渴望得到的东西。弄明白了这两点,学生就觉得这个小女孩太可怜了,心情也更加沉重了。因此,教会学生学会咬文嚼字,理解好关键句,这对培养学生品读语言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吟诵想象,体会含义

文章要诵读,以感受语言的魅力。“文童不是无情物”。一句话甚至一个词、一个字都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如学习《月光曲》一课,有这样几句话:“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学习这段文字,可以引导学生一边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根据文字所描绘的景物展开联想。学生边听边想象,就会被月光曲的优美旋律和动情的朗诵所感染,又为穷兄妹俩酷爱音乐的精神和贝多芬对穷人的同情所感动。这样的口诵心惟,对作者的传神之笔可以做到心领神会。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它激昂,婉转处还它婉转。”这样不仅能培养语感,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教师应在潜移默化中带领学生沉入词句的感性世界,运用多种方法,触摸它的温度,点燃它的亮度,开掘它的深度,提升它的效度,让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品味、学会感悟!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