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个性化阅读需要教师的引导
杂志文章正文
个性化阅读需要教师的引导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9        返回列表

江苏宝应县叶挺桥小学(225800) 胥雪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语文课堂上,倡导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推崇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行为却常常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偏颇。怎样才能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呢?结合平时的教学,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浅见。

一、个性化解读不能排斥教师的引导

有人认为,既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过程就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过程,读者就是作品的创造者,那么教师就不应参与学生的阅读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理解和体验。笔者曾见过这样一个课例。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完后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自主阅读,提出问题)

2.你都读懂了什么内容?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教师未作任何评价和引导)请同学们带着不懂的问题再次读课文,自主解决发现的问题。

3.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解决的问题。

4.全班交流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任何引导,扮演的也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角色。虽然教学过程中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但学生由于受心智水平、认知能力、已有经验的限制,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或者说是多元解读,还仅仅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感性层面上。学生触不到文章的内涵,就很难把握文章的主旨,最终也难以挖掘出作者深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

二、个性化解读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当然他们对文字的解读也有着他们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色彩,这其中也包括他们不准确的理解。对于这些非标准答案,教师并不能轻易就予以否定,它们有时也是学生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保护他们个性言说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如教学《狼和鹿》一课,文末有这样一句话:“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按句子的理解,“祸首”应该指的是鹿,但没想到却有学生说是人类。我知道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产生的个人体验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本着不要轻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鼓励的原则,我问了一句:“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认为是人类呢?”这个学生回答:“凯巴伯森林变成今天这个样子,鹿群遭受饥饿和疾病的威胁,都是因为人类捕杀了狼,所以我认为人类才是真正的祸首。”多么缜密的思考,多么流畅的表达!听了这个学生的回答,我的心中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虽然这不是正确的答案,但观点是对的,是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的。于是,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他说的好像也很有道理,这里的‘祸首’究竟是鹿还是人类呢?你们再读读句子,同桌间也可以展开讨论。”经过一番交流,有的学生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在这句话中指的是鹿,但就整篇课文而言,是人类。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说出人类的行为对狼、鹿、森林造成的影响。有了前一个学生的铺垫,学生很快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不能人为地破坏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要保护生态平衡。课文的主旨就在这样的讨论与交流中很自然地揭示了出来。

三、个性化解读不能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价值观

当然,个性化解读、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愿意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个性化的解读,是不可以把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观抛到脑后的。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课堂上有学生做出了“我觉得狐狸很聪明”的个性化解读,这其实已经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于是,我及时引导:“狐狸的肉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它有肉了,高兴了,可乌鸦呢?”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狐狸的肉是用欺骗的方法得到的,是在损害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这样的“聪明”是要不得的,是不道德的。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因此,我们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

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倡导个性化阅读的初衷。但个性化不是民主化,也不是自由化,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教师正确的价值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双方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阅读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