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读书经历中的事》的教学实录与评析——兼谈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杂志文章正文
《读书经历中的事》的教学实录与评析——兼谈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4        返回列表

安徽淮南师范学院(232038) 黄 芳

笔者近日观摩了特级教师闫玉良借班给五年级学生上的一堂习作课。先呈现如下:

师:你们说说看,我为什么来这儿?

生1:上课、交流……

师:我来这儿是为了交朋友。(板书“友”字)朋友有很多种,“友”可组成什么词?

生2:“故友、驴友、好友、战友、男友、网友、牌友……”

生3:“笔友”“书友”。

师:什么是“书友”?

生3:一起看书的朋友。

师:我就是你们的书友。

评析:以谈论朋友的种类为导入,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消除了陌生带来的隔膜,也活跃了气氛,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为下一步的作文做好了情感与思维方面的铺垫。(老师赠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给全班同学)

师:我们学过林海音的哪篇文章?

生1:《窃读记》。

师:《窃读记》写了几件事?有哪些经典之处?

生2:事例典型。

生3:真实感人。

生4:开头很吸引人。

生5:有心理、动作和表情描写。

……

老师出示一句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学生齐读此句。

师:现在你们读书还用偷读吗?

生6:不用。

师:在读书方面,你们和林海音有什么共同点?

生7:爱读书。

评析:赠书这一环节不仅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也使师生间有了共同的读书话题。老师通过提纲挈领地回忆课文,从鉴赏、写作的角度来评价文章的经典之处,使学生对记事文章的特点有了新的认识,为下一步的说话、作文在技巧上进行了指导。对比学生与林海音读书的异同,既让学生从《窃读记》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体验到现在生活的优越,也唤醒了学生对自己阅读生活的记忆,从而调动生活经验与情感经历,为作文储备丰富的素材。

老师出示课件:(1)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在哪里知道(看到)一本书或几本书?(2)你是怎么得到这本书的?常常在哪里利用什么时间读这本书?(3)你读书入迷到什么程度?读这本书时,你发现了什么或感人或有趣或难忘的事情吗?

师:请你们根据提示说说你们的看书经历,现在请4位同学上台来讲讲自己的读书经历。

生:(略)

师:老师把自己读书的事写下来了,你们愿意听吗?

(让学生打开书袋,取出老师的下水文)

师:老师读,你们边听边画出你们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老师读自己的文章)

师:老师的文章与林海音的《窃读记》相比,怎么样?

生:(略)

师:想不想和林海音、老师PK一下?

生:想!

师:你们能不能超过我们?有信心吗?

生:有!

学生作文,老师巡视指导,并留意写得较好的作品。30分钟后,老师请写得好的学生上台读自己的文章,师生共同点评。

老师出示课件,学生齐读:“书是最慷慨、最有智慧的朋友。”“读书的经验越丰富,你的生命就越丰富。”

评析:师生共同回忆读书经历,欣赏老师的下水文,这既让学生倍感亲切,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学生达到了“愤”、“悱”的状态,想一吐为快。打铁需趁热,朗读、评析作品的环节,及时地让学生品尝到了创作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得到了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这节课朴实自然,教师对书的热爱,丰富的阅读经历,对文学作品的准确把握,较高的写作水平以及源于生活、读写结合、下水示范的阅读和写作教学策略是使这节课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广大语文教师所熟知和常用的。但关键是怎样才能够恰当、自如地运用这些策略。这不仅关乎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更关乎教师良好的文学素养,而这些恰恰是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所缺少的。课堂语文味的浓淡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学素养的高低。文学素养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也凸显了出来:忽视文体特征,千课一面;文本解读依赖教参,不能独立地提炼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阅读教学“伪多元”,引导无力;作文教学机械,述而不作。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欠缺文学素养有关。因此,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是解决小学语文教学诸多问题的关键。下面,我结合课例谈谈文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相对于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文学素养更具体,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包括文学情感、文学知识与文学能力三个方面。

1.文学情感

文学情感包括参与文学活动的积极情感、正确的态度、浓厚的兴趣、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习惯等,为文学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提供心理支持和学习动力。一个热爱文学的人比一般人更能敏感地体会到文学的存在,更能主动、迅速地捕捉、体会、传递和创造文学,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进一步丰盈文学情感。教师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中感染着学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关于文学的积极记忆,使他们埋下热爱文学的种子。这节习作课,执教者有意识地将日常生活的情感、文学带入语文课堂,把他对读书的热爱,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热爱以及想方设法让学生们浸润到文学的海洋的那种热切,渗透在他对课题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组合、教学环节的设计、师生间的互动等方面。与生活相通的课堂必然是生动的,具有感染力的。师生共同分享着阅读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可以想象,学生如若长久地浸润在教师创设的文学情境中,耳濡目染,必然能培养出对文学难以割舍的情感,并自然地将阅读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2.文学知识

文学知识由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构成,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研究文学现象,为教师的语文教学提供支持。

文学史知识包括文学发展史、作品的背景、作家创作的时代背景等。文学史知识越丰富、详尽,教师具体阅读文本的背景就越宏大,对文本的理解就更有广度与深度,写作的资源就越丰富,思维空间就越广大。《早发白帝城》一诗只有24个字,却充满了夸张和奇想,诗风流丽飘逸,美轮美奂,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要是了解了李白在他58岁的暮年因永王李璘幕府事件被牵连,被流放偏远的夜郎,生还无望,行至白帝城时忽遇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诗以抒发自己欢欣鼓舞、归心似箭的心情的历史背景,则更能品味出作者欢快、激动的心情和江山之壮丽多姿、顺水行舟之流畅轻快,对诗的美感感受更深。课例中,闫老师巧妙地处理了《窃读记》与学生生活的疏离,品味作者与学生的相通之处,寥寥数语就将作者与学生因生活年代遥远而造成的陌生、隔膜转变为学生的写作契机,在寻找相同点与不同点中找到了阅读与写作的连接点。这些都归功于教师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和把握。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能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文学观,从而遵循文学规律去阅读和写作,自觉地运用文学理论。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成功把握文学理论体现在能抓住文体的特征。《窃读记》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课文以一个孩子的口吻描述了窃读的苦与乐,语言清新流畅,心理刻画细腻、真实,情感丰富而强烈。因此,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抓住了记叙文的文体特征,提纲挈领地勾勒出了这篇课文的写作特色,完成了由个到类的提升,水到渠成地指导了学生写记叙文的方法。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指导正是遵循了文学阅读与创作的基本规律的结果。

3.文学能力

文学能力是一个人文学素养的外在体现,表现为文本解读与鉴赏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的能力等。语文教师如果能说会写、会说善写,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树立真切、具体、生动的学习榜样,就能以自身的语文魅力吸引学生。在课例中,老师的下水文与作家的文章相比会有差距,但正是这种差距让老师的文章显得更亲切和真实。老师将自己拉入了学生的行列,与他们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这证明老师亲力亲为的带动力的确是很大的。

这里对文学素养作了静态的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语文教学活动,但在事实上,构成文学素养的各方面是相互渗透的,是胶着在一起的,是很难清楚地分离的,它们相互促进,推动着一个人的文学素养的动态提升,也显示着他所能达到的文学水平与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还应包括文学教育教学素养,即文学教学的素养,这是发挥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条件性要素。缺少了文学教育教学素养,教师的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课例中的学生之所以能非常流畅地写出较高水准的记叙文,是与执教老师科学的教学设计分不开的。整节课围绕着“读书”展开,思路清晰但不拘谨,活跃而不散漫,轻松愉悦而不过分亢奋,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得到了最佳的舒展。在“论交友—评读书—忆读书—听放事—写感受—评作品”中,学生的思维先发散再聚合、由读到写、由接受到理解、由评价到创造等规律都符合学生学习和写作的心理特点。每个台阶都搭得高度适宜,使学生在每登上一个台阶时都能听到自己成长的拔节声,而感受不到与之俱来的成长之痛,这难道不是每个语文老师都追求的教学境界吗?

至于文学素养的培养,我个人认为“素养”乃是“平日的修养”。提高文学素养别无他法,唯以“反思”贯穿于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久而久之,必有成效。

观摩活动结束后,我与闫老师交流得知,这节成功的习作课的选题与设计是他在两天繁忙的校长工作之余完成的。这让人想起另一位优秀老师的话:“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是需要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才可能只用15分钟或在较短的时间内准备出一节成功的课来。

【基金项目】本文是淮南师范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0WK04)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