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把一个教学点做足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思考
杂志文章正文
把一个教学点做足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5        返回列表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226000) 朱晓丽

在我区的“名师沙龙”活动中,我听了一位年轻的老师执教的一节语文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该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使用“抓住对比描写,体悟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体悟巴迪父母的爱的真谛。他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点放在几组对比上,因下尽了工夫,所以做足了文章。

一、教学实录

师:(出示母亲和父亲的评价原文)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这两段话,母亲的话由女生读,父亲的话由男生读,请你们边读边体会,看看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生: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从这一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父母对“我”的第一首诗持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母亲赞扬了“我”,父亲批评了“我”。

师:同学们,在第一到第十四自然段,作者在写童年的故事时,在很多地方都用上了这样的对比手法,今天我们就尝试运用“抓住对比描写,体悟人物内心”的方法来读一读这几个自然段。请你们从这些自然段中找出一组对比,仔细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生自读、体会)

师:你们抓住了哪一组对比?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对比一: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

快到八点钟,父亲终于推门而入……

引导学生体味:父母亲对我第一首诗的反应速度不一样,父亲看了很久。对这首诗,母亲是第一个读者,热情而到位,而父亲却姗姗来迟,显得不够热情。

对比二: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引导学生体味:父母的态度不一样,母亲对我写的这首诗充满了褒扬之情,而父亲则非常理性。

对比三: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引导学生体味:母亲只以母亲的身份来爱自己的孩子,但父亲对孩子的爱似乎不仅仅以父亲的身份来审视儿子。

对比四: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了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引导学生体味:见到父亲前后的心情对比;见到父亲之前的期待和被父亲批评后的动作描写;小巴迪原来充满信心,但是最后沮丧无比。

师:在课文的第一到第十四自然段中,作者很多地方都用上了这样的对比,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对比?

生:为了突出父亲和母亲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二、教后反思

从题材来讲,这是一篇小说性散文,它从记叙性散文中细分而来。小说化散文,营构的艺术焦点和基本特性是: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情思。

这篇文章具有明显的小说化散文的特性,人物形象具有典型化、类型化的特点,性格单一而鲜明,整篇文章充满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展开故事情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文题本身就是鲜明的对比,对比是这篇文章的特色,当遇到这种特点鲜明的题材时,教者要抓住文题,顺着作者的立意一路对比下去,使学生领悟作者的心意,把对比的力道做足,深挖对比这个教学点。

1.引导学生找对比,体会作者的匠心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教师出示的第一组对比的分析和理解,寻找散落在文本中的对比。在寻找对比的过程中,学生探寻了两种爱的方式,两种说话的语气,两种心理描写。

对比高强度地出现,数量多,直观力度强。对这样的一组组鲜明的对比,老师不需交代,应让学生自己寻找,使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体会到对比手法的特点。

2.在朗读中悟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把运用了对比的句子找出来,就为阅读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段落特点鲜明,是非常值得提升的朗读训练题材。从性别上来讲,男生是父亲,女生是母亲;从心情上来讲,母亲欢呼雀跃,父亲冷漠如冰,小巴迪的心情犹如过山车:期待、欣喜、自得、痛苦、怨恨……这样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训练,教师应该将它做足。能读好,必然能悟到,能悟到必然能读好。这样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让我们明白:告知道理是一个层次,悟出这份情思是一种境界。

必须再次指出的是,在朗读与领悟的过程中,不同个体领悟到的点不是单一的,哪怕是学生对文章细枝末节的感受,只要他能说出自己的道理,我们就要让他通过朗读来表现。

3.在拓展中充实情感

学生的脑子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感知,这时教师就要让他们再跨越一步,联系到课外阅读,启发他们思考同类题材的作品。

教师可推荐同类题材的作品: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贝利的《慈父与恩师》、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这样,学生把思维从课堂扩展到了课外,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对主题的感知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阅读同类题材的作品能延伸语文课上的讲解,使学生在拓展中对比,充实情感。

4.用对比手法写情思

记得有位作家在与学生谈写作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你们如果要向我请教怎样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我告诉大家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多读一些名篇,你们一定会从这些文章中找到写作的诀窍。我们的语文课文就是名篇,只要你们认真阅读,学会借鉴,相信你们一定能从中得到启发,逐步把作文写好。”学习这篇课文的最终目标就是掌握对比的写法,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师要从对比手法的片断训练入手,训练学生写具备对比特色的文题,写具备对比特色的句子,写具备对比特色的段落,从“近义文”出发激发学生思考慈母(严母)和严父(慈父),或者是“慈语文老师”(严语文老师)和“严数学老师”(慈数学老师),从而从文中的“我”映照到现实中的“我”,让文中的“我”启发文外的“我”。

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名篇和范文,这些课文不仅是语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维的典范。我们凭借着课文进行训练,使学生看明白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学生也就获得了作者思考的经验,提高思维能力。一堂课的最终目的是将在课堂中学习到的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在同题材的课文中理解写作的手法,化教于无形。

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只能看到“粒”,不能看到“串”,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串粒成珠。将五处鲜明的对比定为一个教学点,抓住这一个教学点深深挖掘,将文中的一个点做深、做足,语文教学也能越行越远。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