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孔子游春》教学例谈
杂志文章正文
《孔子游春》教学例谈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4        返回列表

江苏南京市六合区冶山镇中心小学(211524) 吴永林

一、背景介绍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游记。它生动地描绘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春的情景,并巧借泗水实施教育的故事;展示了孔子巧借河水诱导弟子明理的丰富学识和大家风范,表现了孔子和学生间的真挚情谊。其中课文把泗水河畔的美景也作为重点进行了描述。

本人刚从教的那年也执教过《孔子游春》,对泗水河畔美景那段的教学至今记忆犹新:初读——逐词体会——感受大自然的美。充满诗意、灵动的文本被我生生肢解,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能力的训练更是无从谈起。随着不断地咀嚼“新课标”,研读、审视文本,新课标的理念加上循循善诱的孔子给了我新的启发。一次次完善这个片段的教学,终于发现课堂也可以如此精彩!

二、教学片段

【案例描述】

在教学“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一段时,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自然段,你有哪些发现?

(生小组合作、交流)

生1:我发现本段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比作伟大的母亲。

生2:还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段连用了四个结构相似的句子。

师:真的?说说你的理由。

(生再次读这段话)

生3:这段连用了四个结构相似的句子,它们都是:“什么的什么是她什么的什么”。

师:自由地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的修辞手法的好处。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句子的结构及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往往比教师直接“教”来得更有积极性,记忆也更深刻,并且为下面句式的背诵和仿写做了有力的铺垫。

【案例描述】

生4:这段话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围绕“大自然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来展开具体叙述。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文字,说说这段话的哪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像母亲的?

(1)组织读书、交流,着力引导赏析比喻句之间的相似点(形似、情似之处)。

(如:广袤的大地——宽广的胸怀,它们都是博大的,这是形似之处;它们都包容着一切,这是神似之处。)

(2)那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到底伟大在哪里?(感受大自然的无私奉献)

【设计意图】只有层层深入地引导,利用课堂交教给学生理解、感悟的方法,提供感悟的空间,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真正得以训练和有效的提升。

【案例描述】

师:大家知道本自然段中最后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吗?

生1:省略了大自然还有好多地方像母亲。

师:你能仿照上面的句子把省略号补充两句吗?

生1:奔腾的河水是她涌动的血液……

生2:盛开的鲜花是她灿烂的笑容……

生3:淡淡的薄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教学在此时进行已是水到渠成,既是对“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的理解,也是对修辞方法的领悟,更是对本自然段的总结。

三、教后反思

1.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阅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者潜能的发挥,主张学习者积极、自发学习,强调自我评价的重要性。

我在设计这一教学片段时首先提出“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自然段,你有哪些发现?”然后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品质,帮助学生深化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与创造力,使学生随时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存在价值,释放出自身的生命潜能,进而学会学习。

2.层层深入,确立训练点

语文教学并不可能面面俱到,关键在于教者在审视文本的基础上,确立本节课(本片段)的训练点,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本片段我主要按读懂内容、领悟写法和内化、补白的顺序进行教学的,再依据学生的已有水平,进行适当的引领的原则着重找准3个训练点:排比的修辞手法,总分的构段方式,仿写。

3.仿写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

仿,就是模仿。人无模仿,无以立世;教无模仿,无以立教。仿写古就有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模仿崔灏的《黄鹤楼》,冰心的诗也模仿泰戈尔的《飞鸟集》……小学生由于缺乏知识经验,在学习语言和技能的过程中,更需要借助模仿为“阶梯”。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阅读教学中,摈弃语文教学内容杂、乱、华、死,读与写、讲与练、知识与能力脱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让他们习得前人的语言范例和篇章结构方法。学生在与文本深入对话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既领悟了大自然的美与伟大,又掌握了修辞手法,仿写出来的答案异彩纷呈,也在情理之中。总之,学生都是有很大的潜能和智慧的,关键是看我们教师能不能深入地进行挖掘。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