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多处拓展折射人性的光辉——《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教学谈
杂志文章正文
多处拓展折射人性的光辉——《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教学谈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1        返回列表

江苏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214135) 王茹芳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一个励志故事。故事从司马迁年少立志,四处游历写到父亲的临终嘱托,以及突降横祸后他所经历的心路历程;重点写他的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后终于用他毕生的心血,用他的整个生命写成了这一部辉煌巨著——《史记》。

读罢故事,作为教者的我深刻感受到了司马迁的矢志不渝,感受到了他屈辱中的奋起,觉得我们应该把仰视的目光送给他。这是一个历史故事,远离学生的时代,远离学生的生活。那如何让学生与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对话,感受他内心的挣扎和最终的抉择,深刻领会文章主旨,感受那人性的光辉是我教学本课所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于是,在教学中,我试着以教材为基点,多处拓展,意在架起跨越时空的桥,铺设走入人物内心的路,让学生领会司马迁的精神;随后激发他们了解《史记》和“史记故事”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在爱读史、爱读文,并在爱语文的道路上走得远些,再远些……

一、了解受刑背景——刚正不阿受酷刑——铺垫见温度

这篇课文所要凸显的是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精神,所以对于司马迁为何受酷刑并未具体说明,只用“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这一句轻轻带过,而这恰恰在学生心头凝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于是在课前,我便发动学生去查找资料,培养他们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进而整合学生搜集来的或详或略、或夹杂“古文式”语言的资料,编成通俗易懂的详尽的“李陵事件始末”,并印发给学生阅读。课上让学生在众大臣与司马迁的比照中,感受司马迁的实事求是、刚正不阿,再与那些阿谀奉承、落井下石的人来比,理解司马迁对李陵所作出的评价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字字含着温度哪!这是良心的温度,也是品性的温度!

二、关于“宫刑”的说明——辱之深而品之灿——前奏见广度

司马迁受了酷刑后“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这是一种怎样的刑罚,对人的摧残如此之深?预先查过资料的同学说是“宫刑”。马上就有其他同学发问:“宫刑是怎样的?”没人能答得上来。备课时我预设到了这一点,于是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宫刑,又称腐刑(如太监受的就是宫刑)。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受刑者从此断子绝孙。此外,宫刑还有摧残受刑者的身体与精神的目的,使受刑者终生受辱,生不如死。

2.受宫刑要“痛下蚕室”,是指司马迁被迫接受宫刑。接受这种刑法的人,畏冷怕风,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因此在施刑的牢房当中必须保暖,就好像民间养蚕的屋子一样,所以,受宫刑也叫“下蚕室”。

3.司马迁受宫刑后,随着生理的变化,他的声音和行动也随之变化如妇女,胡须渐渐脱落无遗。

4.司马迁死于哪一年也没有很确凿的记录。生前受宫刑的司马迁,身体残缺,被禁止葬入祖坟,其妻只能葬其于外地,如今尸骨未寻。

5.据传说,陕西韩城(司马迁的出生地)鬼东乡徐村住有冯、同二姓,均自认为是太史公后裔。他们自称,原本为司马姓氏,因为司马迁受宫刑,后人感到不光彩,改了姓氏:在司马的“司”字左边加一竖,成为“同”字;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成为“冯”字。他们开垦荒地,建起村庄,取名续村,意思是司马后裔继续居住的村子,也就是今天的徐村。

课上刚通过大屏幕呈现出来,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个个认真读了起来。读罢,请他们谈自己的体会,并深刻认识到宫刑是惨无人道的,给人带来的是奇耻大辱,是上辱祖先(禁止葬入祖坟),下没后代的(后人连姓都改了)。这5条“关于宫刑的几点说明”广泛涉猎,从方方面面浓笔勾勒出一个“辱”字,而唯有认识到“辱”之“深”,才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忍受耻辱之“痛”、之“难”、之“重”,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毅力!此时对司马迁来说,活着比死更艰难,而他忍辱含垢,只为了一个伟大的信念——写《史记》!这“辱”映衬出的是他品性的灿烂光辉哪!

三、一唱三叹说名言——人生价值重于山——涵咏见深度

由“辱”开始,我们与司马迁一起进入了心路历程,而这正是文章的重点所在。他“忍辱负重”,负的是什么“重”?通过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我们知道其一是父亲的临终重托,其二便是人生价值之重。关于这一点,文中并没有引用原话,于是我出示原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简单解释后,我便告知学生这已成为一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我们在探讨有关人生价值的问题时都会运用到这句话,并试举几例加以说明,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这句话时,一次次地在心里呼喊:人要活出生命的价值来!接着再让学生说说这句话能成为名句的理由:一方面是它道出了人生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司马迁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忍受着耻辱活下来是为了《史记》,请听听他心底的声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史记》成就了他人生的价值,他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就在这样的反复品悟、反复涵咏中,一个暗下决心,对天发誓,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就浮现在学生的眼前了。就在这样的延伸、品读、感悟中,学生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他们觉得司马迁是一个从精神上站立起来的真正的强者。

四、一个“埋”字悟内心——发愤之情细描摹——补白见亮度

当司马迁想到父亲的重托和人生的价值后,“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这是文章中的描写,它浓缩了整整13年的发愤写作,给我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那先从“埋”字来感受他的内心吧。我引用了司马迁后来在《报任安书》中的描述:“我遭受了这场灾祸,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去拜祭父母的坟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事重重,极为痛苦,每天愁肠反复回转,在家里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外出不知道自己要到哪去。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宦官,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这说明痛苦和耻辱时刻像刀割一样折磨着他,他必须竭力去克制。他的心是痛的,手是抖的,眼里是满含热泪的。他就这样在痛苦中、煎熬中摊开竹简,写着,写着……课文中的插图出现了:一灯如豆,陋室一间,竹简如山,还有那个奋笔疾书的身影。看着这样的画面,你一定会思绪万千,你还看到了哪些未曾画出的画面?或许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夜,或许那是一个挥汗如雨的夏日,或许那是一个被人耻笑的早晨,或许那是一个遭人白眼的午后……

此时,在学生备受感动的情况下,请他们带着对司马迁的理解、对司马迁的敬仰,来写一写那个站在文字背后的伟岸的身影已水到渠成。这样的补白,无疑会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想象、去感受、去叙写。13年,整整四千七百多个日日夜夜,有多少个这样的日子呀!补白中,学生看到了那人性的光辉——令人炫目!

五、史书地位大家谈——终成绝唱照青史——冲击见强度

诵读着文章的最后一段,对前文进行着回溯与梳理,学生深切感受到《史记》是司马迁用毕生心血、用整个生命写成的。他不是用笔在写,而是用心在写,用意志在写,用生命在写!此时,请学生联系自己搜集的资料谈谈《史记》的成就与地位,学生分明感受到了《史记》的“前无古人”,并和老师一起总结出:“呕心沥血十三载,铸成辉煌照汗青”这样凝练的高度评价。接着,我结合同学所言,出示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简介它的意思,让学生了解《史记》不但有非凡的史学价值,在文学方面也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接着,又出示“太史公祠”的图片及门上对联:“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给学生的视觉与心灵造成强烈的冲击波,让学生明白,司马迁不但没有因受宫刑矮小半分,反而因他的忍辱,因他的发愤,因他的不屈高大百倍!

六、“史记成语”一串串——激发阅读兴趣——对接见宽度

司马迁铸就了《史记》,《史记》也成就了司马迁的不朽,它犹如华彩的乐章,让人百读不厌,而其中又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就出自“史记故事”。此时,我出示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成语,如“网开一面”“纸上谈兵”“指鹿为马”“卧薪尝胆”“鸡鸣狗盗”“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负荆请罪”“完璧归赵”“背水一战”“约法三章”等,让学生到“史记故事”中去寻找它们的来历,并去了解更多的故事与成语。学生一下又有了阅读的兴趣,会去追寻、阅读,由课本中的一个故事去读一串故事,开发了教学资源,使对接有了宽度。同时,在这样的对接中,学生又进一步感受到了司马迁著书的伟大,很多内在意蕴也尽在阅读中了。

“拓展”,要立足于“文本”“生本”,拓展可以在解疑处,可以在充实处,可以在激情处,可以在突破处,可以在发散处……只要它成为学生的需要,就是有效的拓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教学中的拓展少则一两分钟,多则五、六分钟,都是为把握文章的重、难点,为感悟司马迁的精神服务的。其中有铺垫,有起承转接,有合力的突破……随着学生心头疑问的一个个消除,学生感悟的一步步深入,学生感情的一步步激发,一个浓墨重彩画就的司马迁的形象矗立在学生眼前。这形象浸润着人性的光泽,熠熠生辉!学生被感动的同时,也隐隐约约知道了生命的价值,以及人面对苦难的态度。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人文的关怀。同时“联系背景阅读文本”“想象画面感悟文本”“课堂延伸深化文本”等学习语文的好的意识与方法也渗透在学习的过程中了,相信这样的潜移默化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的后续阅读让学生去亲近更多的文学作品,去感受历史与文学的魅力。就这样,一篇篇课文对接起广泛的阅读——阅读的收获——收获的喜悦,慢慢地,学生就会爱阅读,爱语文。这由一点的辐射照见的学生学语文的乐趣,也是我们进行拓展的快乐所在。

(责编 张亚莎)